宏大叙事融巷陌 万家灯火映改革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为民利民惠民记述
风来,带着夏荷香……
春申湖公园里,音乐喷泉随《小城夏天》起舞,孩子们踩绽一地水珠。
谁曾想,眼前这一万亩澄澈碧波,两年前还是塌陷、黑臭,被称作“工业伤疤”的沉陷区。
2022年,我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启动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就是春申湖公园。
——多层台地净化、火山岩过滤、3.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培育,Ⅴ类水养成Ⅲ类景观水;
——湖区牵手淮河,4万株落羽杉撑起天然“碳汇绿盾”;
——去年7月开园,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收29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80个;
黑色记忆,被绿色刷新;沉陷区长出新的“城市封面”。
去年,作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其治理成果在全国会议上被选为优秀案例分享。
今年7月18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用4分钟时长,把这段蝶变故事讲给千家万户。
镜头之外,淮南改革惠民的故事,挺多!99项年度改革任务,96项已完成见效,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国前列,一批试点示范在全国推广。桩桩件件,看似群众眼里的“小确幸”,串联起的却是这座城市改革闯关夺隘最坚实的“大脚印”。
于是,风过淮南,荷香不止;改革深处,生机不息……
一窗秒批,“一件事”跑出加速度
——从“跑五窗”到“点一屏”
手机“嗡”地一震。
淮南市靓车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的苗金柱下意识地点开——短短20分钟前,他刚在市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提交的“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申请,已经一次性办结:《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许可证》和5台营运车辆的《道路运输证》电子证照全部同步生成并推送至手机。
苗金柱愣了两秒,随即咧嘴一笑:“这就完事了?”他随即把证照二维码甩到公司群里,“兄弟们,下午就能上路!”群里立刻被“666”刷屏。
这不是魔法,而是我市用改革“加速度”跑出的现实。
淮南作为全国首批“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国家级试点城市,于去年4月12日正式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平台运输企业专区。“对企业而言,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材料和流程的‘减法’,更是办事效率的‘乘法’。过去,办这两个证要跑交通、市场监管、税务、公安、银行五个窗口,填12张表、72项信息,至少3个工作日,现在,只需填1张表、3项核心信息,线上零跑动,线下只到一窗。”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淮南市“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的改革经验已成为全国政务服务的“样板”——相关做法先后入选国办政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典型经验做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情况交流》和省政府《安徽政务交流》。
【采访手记】:“高效”故事持续书写,目前,全市已办理“一件事”2120件,平均跑动次数减少93%、办理时限压缩72%、提交材料减少68%。“秒批秒办”的惊喜、“只跑一次”的便捷、“并联提速”的突破,都是改革“高效”的生动注脚。从“数据跑路”破壁,到“精准响应”解民忧,再到“绣花功夫”优细节,每一次效率提升都紧扣民生,每一项创新实践都饱含改革温度。
一证安心,土地确权落到厘米级
——从“红本本”到“云证照”
8月初,凤台县丁集镇前元村的玉米已蹿到一人多高。
村民宋燕蹲在田头,点开皖事通APP——12亩承包地的电子证照旋即在屏幕上展开:地块坐标、面积、四至清清楚楚。
“以前,我们总担心土地权益的问题,有了这个电子证照,就像拿到了一块安心田。”宋燕边说边把屏幕亮给邻居,“改革把咱农民的事当事!”
2024年,淮南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全国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子证照试点市。为了让改革贴合民心,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数据资源局三级联动,把“板凳会”开在田间地头——试点前召开11场村民听证会,吸纳了近千条意见建议,最终将“复杂申报”简化为“一键生成”。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200个村、11.8万户的电子证照发放,累计撬动农业经营主体贷款2.1亿元,流转土地5.4万亩。
这张“长”在手机里的电子证照,不仅守住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凭借这份扎实的改革成效,淮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电子证照工作,成功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采访手记】:田埂上,我用指尖轻轻放大宋燕的手机屏幕,厘米级坐标精准到垄沟;无人机航测图叠着老地契。科技赋能,是把土地权益刻进0和1的敬畏。我看见她笑,也看见改革的精度:毫厘之间,万顷安心。
一线同城,家门口享上海医术
——从“跨省求医”到“楼上专家”
8月16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手术室内,68岁的张大爷正接受淮南市首例“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切除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上海顶尖技术。”上海曙光医院帮扶专家翟新宇的安抚,让曾担忧需远赴外地求医的张大爷安下心来。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次日他便能下床,反复感慨:“不用跑远路,太方便了!”
这台手术的成功,正是淮南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进沪皖医疗共建的生动缩影。
去年10月,我市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一年来,改革举措扎实落地:“无陪护”服务稳步推进;在市一院成立市级会诊转诊管理中心并实体化运行,全市83家医疗卫生机构同步设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组建含407名市内专家、211名域外专家的“专家库”;以市一院、上海曙光医院淮南医院为牵头单位搭建紧密型医联体,推动寿县医共体提质升级、凤台县医共体优化格局。
硬件建设与资源下沉同步发力,市二院高新院区等已陆续投用,凤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将于年底启用;上海曙光医院全面托管市中医院,56名专家陆续来淮坐诊带教。如今,越来越多淮南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级”优质医疗服务。
【采访手记】:当上海的手术刀在淮南落下,改变的不仅是一个病例,更是一种就医生态。改革,拆除了资源的围墙,让技术流动、服务下沉。变的不仅是距离,更是机制与理念——它意味着优质医疗真正从“稀缺特权”变为“市民常态”。
一夏舒心,暖心驿站在升温城市
——从“无处歇脚”到“24小时的家温度”
晚10时,气温仍徘徊在32℃。
外卖骑手刘赛豪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工服上。
将最后一单外卖轻轻挂在顾客的门把手上,手机屏幕亮起:“今日已跑63单。”疲惫袭来,但刘赛豪没有径直回家,而是拐进了24小时开放的“暖心驿站”。
推开门,暖黄色的灯光静静洒落。
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两张软垫沙发、一排充电插口和一台微波炉,墙角那盆绿萝在冷气中任性生长。这里凉茶、藿香正气水免费取用。
刘赛豪把快没电的手机插上充电器,拧开一瓶驿站里免费提供的矿泉水。
“以前夏天跑单,最怕就是手机没电、人没地方歇。”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笑着说道,“现在好了,城市里这样的驿站越来越多了,24小时亮着灯。不仅能防暑、热饭、充电,还能帮我们给政府‘递条子’”。
他口中的“递条子”,则是淮南市推出的“民声呼应”平台。在驿站的墙上贴着平台小程序的二维码。今年以来,通过该平台已收集到来自骑手、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等群体的意见建议1.2万条,办结率高达98.7%。
而这样的改革温度,还体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157个省级统筹基础教育项目全部完工,新增学位2.1万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比例提升至85%;新建6家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老年助餐服务日均1.2万人次;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成运行,医保“一号办”系统让92%门诊慢特病实现“免材料”结算;开发公益性岗位1994个,167个城市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每一组数据背后,都是深化改革对“民生所盼”的精准回应。
【采访手记】:驿站外,香樟树上蝉鸣未歇,声声裹着暑气;驿站内,凉意舒缓,温情流动。这不过是淮南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夜,却成为深化改革最生动的注脚——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改革,从来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的夜晚,都有一个歇脚的地方;让每一次努力的奔跑,都跑进更有温度的生活。
深化改革,我市把“宏大叙事”写进“寻常巷陌万家灯火”,把最硬的“骨头”拆解为最暖的“场景”:一窗通办、一网统管、一体确权、一刻急救……每啃下一小块,就把“发展的天花板”抬高一厘米,把“民生的地平线”拉近一分。于是,瓶颈被悄悄磨平,幸福有了可触摸的质感。
风不止,改革不息;民为本,生机永续!
记者 张 静
摄影 陈彬 张越 苏国义 吴巍 田刚等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