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13时08分,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接着,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顺利出舱,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个小时后,返回舱被运走。当地民警与航天搜救队员合力,在着陆点立起一块标识牌,上书两行红色大字——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点。
额济纳旗公安局巴彦宝格德派出所民警协助航天救援队员树立“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点”标识牌。张志颖 摄
从“神十二”到“神十九”,一共8块牌子,都屹立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
神舟起落在吾乡。北疆小城额济纳,既守望东风航天城叩问寰宇,又以着陆场的广袤襟怀拥抱凯旋。这片蓝天热土间,承载着各族人民支持航天事业六十余载的情怀,也蕴含着航天事业发展带给当地的馈赠。
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和“魔驼旅”搜救队队员前往东风着陆场。张志颖 摄
牧场为航天
东风着陆场上,骆驼刺已经返青,一丛一丛散落,遍地是大大小小的沙砾。更多的是黄沙,干燥、荒芜,连绵到天际。你很难把这片戈壁与牧场联系在一起,但这里确实是当地牧民世代生活的家园。
额济纳旗公安局巴彦宝格德派出所民警浩斯巴依尔一家是土生土长的额济纳牧民。他的父亲巴图达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是和东风航天城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1958年3月,党中央正式批准在额济纳旗建设导弹试验靶场(后发展为东风航天城)。选址范围内,生活着巴彦宝格德和依如布拉格两个苏木的260户牧民。
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在执勤点守护“神十九”返回舱降落。张志颖 摄
为了新中国的“铸剑”事业,千余名牧民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引导、支持下,收起毡房,赶着牛羊,驮着家当,搬离故乡。额济纳旗政府更是三易所在地,谱写出“最好牧场为航天”的佳话。
从此,“国器”定鼎大漠,“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在这里发祥。从1970年升起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神舟飞船的起点与归处,戈壁中的东风航天城,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诸多第一。
巴图达来经历了那次集体搬迁,也见证了一代代航天人在戈壁上筑造航天家园,见证了他们把青春挥洒在这片土地。他感念多年来牧民和航天城官兵的深厚情谊,“他们与牧民时常联谊,派出医疗专家到牧区巡诊。我曾因肺结核病重,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在额济纳旗,航天印记随处可见。航天路、军民街、东风镇、拥军广场……祖国的航天事业,已融入额济纳人民的生活中、血液里。就像胡杨千年守望大漠,各族干部群众至诚守望飞天梦想。
神舟漠警护卫队。(图源:平安内蒙古)
2006年,浩斯巴依尔进入别称“航天派出所”的巴彦宝格德派出所,人生从此与共和国的航天事业更加紧密相连。
派出所辖区覆盖东风航天城外围,每一次火箭发射,浩斯巴依尔都是安保战线上的“排头兵”:与同事徒步巡逻,彻夜值守重点路段,协调化解牧民矛盾,确保发射任务“零干扰”。
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东风航天城升空。沙海神剑刺破云霄,尽管已多次目睹,但浩斯巴依尔依然感动,“航天梦代表了中国梦,我家几代人参与其中,这辈子值了!”
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在东风着陆场执勤。张志颖 摄
警队再出发
过去,最好牧场为航天;如今,“神舟卫队”再出发。
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额济纳大队辖区毗邻东风航天城、为保障发射前后航天城周边安全稳定,古日乃边境派出所2020年组建“航天护卫队”。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派出所民警,也有居边护边的“堡垒户”。
近段时间,古日乃边境派出所所长边星平每天穿梭于辖区重点路段和牧业点,发射前摸排、消除隐患,发射时管控道路、维护秩序,全方位、多角度、覆盖式加强辖区管理。
每到神舟发射前,都有一些游客自驾来到额济纳旗,想亲眼见证神舟飞天。民警在游客进入辖区时,会耐心提醒他们穿好御寒衣物,遇有情况及时报警求助,确保他们安全顺利观看发射。
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始,位于额济纳旗境内的东风着陆场从备用着陆场变为主着陆场。从此,额济纳不仅是中国航天员出征之地,也成为他们返回地球家园的可靠航天港。
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在东风着陆场执勤。张志颖 摄
从“神十二”到“神十八”,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7次降落在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辖区。
“辖区面积大、居民居住分散,是利于神舟飞船降落的优点,却是我们开展安保工作的难点。”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民警吴常宝说,早在一个月前,由派出所民警辅警、护边员等力量组成的“陶来神舟警队”,就已对辖区开展地毯式排查,向牧民告知飞船着陆期间的注意事项,确保着陆场着陆区域安全。
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在东风着陆场执勤。张志颖 摄
吴常宝和神舟飞船已“约会”多次,他说最难忘的是第一次。2021年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十二”首次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他是最早赶到降落点的人之一。
“那时候在现场执行安保任务,内心充满好奇:圆圆的返回舱里坐上三个人,竟能从太空回来,还降落得这么准!”吴常宝笑着说,第一次还有些担心“飞船别飞偏了”,后来就完全不担心了,因为“绝对相信中国航天的科技水平”。
赛汉陶来苏木的牧民卫其勒格其,因为飞船6次降落在他承包的草场上,被人称作“追星大叔”。他常自豪地对人说:“我们中国这么大,就落在我那一块地方!”
“1958年,我的父母把最好的牧场让给了航天,现在我也是为了航天。”卫其勒格其说,“这是国家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我的骄傲。”
航天员乘坐的直升机起飞前,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辅警挥手告别。(图源:平安内蒙古)
戍边长报国
卫星从太空拍到的额济纳,只是亚欧大陆腹地上一抹土黄。因其联通河西走廊与蒙古高原的特殊位置,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不容忽视的国防屏障。
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河西之战,越贺兰山至居延海,由今额济纳突进至今酒泉境内,灭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之师。
1968年,一个来自江苏连云港的年轻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额济纳,加入工程兵部队,参与了东风航天城建设。1974年,他到额济纳旗公安局工作,2002年退休后在额济纳生活至今,人生四分之三的时间留在这里。
这位曾经的年轻人,名叫李传树。如今,他头发已稀疏、花白,除了乡音未改,生活习惯已与本地人无异。
“年轻时有机会去别处,但组织需要,我就留下来了。”老人说,“退休以后,也想过回老家,但难以告别这里。在这里心里舒服,孩子们各忙各的,挺好。”
献完青春献子孙,在额济纳,是相当普遍的家族故事。这位戍边老人的儿子李涛,也穿上了警服,守护着这片热土,守护着航天事业。
4月30日,内蒙古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拉善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向航天员蔡旭哲敬礼。旷靖 摄
和平年代有无形的战场,从祖国八方汇聚到额济纳的一代代戍边人,在一片令普通人畏惧的苦瘠之地,共同守护一个庞大的国家。
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是全国辖区面积最大的边境派出所,所里民警中,有4个外省人,4人是本区外市人,只有1个是阿拉善本地人。
中国的人口流动,整体是由内陆向沿海迁移,但福建福州人陈大为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他原本在泉州当兵,因为父亲曾在内蒙古工作过,他抱着对边疆的向往,2019年主动选择来到赛汉陶来边境派出所。
陈大为说,他在走访辖区时,学着战友们叫牧民阿姨“额吉”,阿姨待他如自己的孩子。他大学所学专业是音乐,喜欢唱歌,和牧民们高歌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他最幸福的事之一。渐渐地,他爱上了额济纳,这里成了他的新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和李传树老人那一代戍边人相比,陈大为的使命里多了保障神舟起落。他说,作为“陶来神舟警队”的一员,能参与到中国航天事业中,是他的幸运和骄傲。
如果你来额济纳,会对弱水河畔的胡杨、航天城的白杨印象深刻。不论是本地的胡杨、芨芨草、骆驼刺,还是外来的白杨,都深深向下扎根,装点着这片大地。这里是它们的家园。
航天员乘坐直升机离开东风着陆场,额济纳旗公安局民警挥手告别。旷靖 摄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