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紫柏街道城关村瓦窑沟蜿蜒的小路向上,一栋原木建筑在苍翠山色中格外醒目。这里就是瓦窑瓷工坊,背靠郁郁葱葱的青山,门前溪水潺潺,透露着远离尘嚣的宁静气息。
推开工坊的玻璃门,工坊主理人陈立军正在忙着制陶。揉泥、拉坯……动作一气呵成,不到十分钟,转动的陶泥就在他手中变成一只精致的汤碗。陈立军是这里的陶艺老师,2024年来到这里后,他就潜心制陶,把“美”传递给更多人。
陈立军并非制陶专业出身,但他与陶艺的缘分却早已注定。2011年,彼时39岁的他在天津一家陶瓷工坊搬运货物,就这么误打误撞闯进了陶艺的世界。“刚开始就是觉得新鲜,想玩玩看,啥也不会就自己瞎琢磨,也在网上找一些教程学。”如今回忆起第一次“玩”泥巴的光景,陈立军依然记忆犹新,这份纯粹的喜爱,成了他投身陶艺事业的最初动力。
2011年到2023年的十二年光阴里,为谋生计,陈立军辗转多个城市,从事过各种工作,但对陶艺的执着与热爱从未消减。只要得空,他就会把泥巴捏在手里,细细地琢磨,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
为什么最终决定在留坝当陶艺老师?陈立军告诉记者,刚回到家乡留坝时,自己一度陷入迷茫,对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直到202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当时紫柏街道正在盘活瓦窑沟房车营地,计划打造集陶瓷制作、展示、体验于一体的瓦窑瓷工坊,正在招募陶艺授课老师。
“这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机会。”陈立军回忆道。怀着激动的心情,他主动和紫柏街道对接,当年十月就跟着项目考察团前往江西景德镇。在那里,他深入陶瓷工作室观摩学习,看着老师傅们巧手塑造出的精美瓷器,陈立军内心百感交集。一方面,他欣喜于终于有机会将爱好变成职业;另一方面,51岁的年纪重新开始学习专业制陶技术,又令他感到忐忑。
“当时最纠结的是收入问题。”陈立军说,“打工收入更高,但想到家里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加上对陶艺的热爱,最终还是决定留下。”就这样,他在景德镇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密集学习。从最基础的拉坯、修坯到上釉,他像个小学生一样从头学起,每天反复练习。
然而,陈立军的追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系统制陶时,他总修不出理想形状,瓷器作画与纸上绘画截然不同,烧窑时还出现茶壶盖与壶身粘连的情况……面对挫折,陈立军从没说过一个“退”字。
“多练一练总能学会。”凭借着这份热爱,陈立军一边通过互联网钻研技艺,一边托朋友牵线,拜访非遗制陶传承人和传统国画画家,只要能学东西,他从不嫌麻烦。
学成归来后,陈立军正式成为瓦窑瓷工坊的陶艺老师。如今,他每天十余分钟就能到工作室,既能照顾老人,又能在家门口追逐自己的陶艺梦想。“旅游旺季时,前来体验和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我的月收入能达到六千元;即便是淡季,每月也能稳定收入四千元左右。这样的生活,我很知足。”陈立军笑着说。
瓦窑瓷工坊不算大,却堆满了陈立军的作品,茶壶、水杯、碗碟……日常器具占了很大空间。他不拘泥于传统风格,而是秉持“艺术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在他看来,陶艺是最贴合自然的艺术,留坝这片土地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四季轮转、草木生长……都成为他创作的表达方式。
成为瓦窑瓷工坊的陶瓷老师后,陈立军就一边给前来体验的游客群众传授制陶技术,一边研究留坝本土文化。他不仅和本土画家共同创作出蕴含着留坝风光的“紫柏仙山”“仙羽”系列茶具,还与西安的知名画家合作,以留坝栈道文化、张良文化、非遗技艺及陕南民俗为灵感,开发了三类主题茶具。
从门外汉到乡村陶艺师,陈立军的逐梦之路从未停歇。“我正在学习书法和绘画技巧。”陈立军充满期待地说,“希望将来能把留坝的历史文化更多地融入作品中,让更多人通过陶艺了解并爱上留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