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楼院干净整洁,公共场所举止文雅,善行义举处处涌动……文明浸润着崇信的每一方土地,涵养了城市秀外慧中的气质。
近年来,崇信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聚合力量、久久为功,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开展,以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情怀赋予了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高起点谋划推动创建
汇聚工作合力
对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关键期的崇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被赋予深刻内涵。
2019年4月,崇信县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风尚培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文明创建行动作为全县“四大行动”之一强力推进,健全完善“全域、全员、全程”推动创建工作体系,厚植文明沃土,绘就幸福底色,提振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增强了干事创业的凝聚力。
“开展文明创建,就是要加快补齐各类短板弱项,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对标国家标准深化文明创建,可以优化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内增强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外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次次掷地有声的总动员,迅速转化为全县上下奋勇争先、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针对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崇信县广泛征集民情民意,部署开展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规范整治乱摆摊点、乱占公共绿地、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不文明养犬等突出问题,城市步步皆景、秩序井然。家住滨河路社区的居民梁宏伟告诉记者,看到朋友圈里展示的崇信风土人情,自豪感油然而生。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统筹谋划“一盘棋”布局,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建立领导周上街、问题交办、闭环管理等机制制度,研究制定“十大攻坚”“十全工程”等专项工作方案。26名县级领导、85个县直部门、4300多名干部职工包抓210个街道网格和社区楼院,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大、政协专项督导,文明办组织协调,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跟进,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
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完善城市功能,规范城市秩序,提升服务水平,满怀豪情地投入到各项创建工作中,汇聚成创城工作的强大合力。
全方位完善服务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在县城西区油葫芦嘴景区,市民们或在健身步道上休闲散步,或坐在长椅上聊聊家常,孩子们在“口袋公园”里尽情玩耍。“每逢休息日,我都会和家人一起到这里游玩,环境好、很惬意。”锦屏镇枣林村村民李小霞告诉记者。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崇信县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衡量标准,牢牢把握文明城市创建内涵,凝心聚力推动城市硬件和软件同步提升。连续多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在80%以上。先后实施鞠溪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道路铺油、公共设施维护等项目158项,升级城乡电网52公里,新改建通讯基站120座,铺油硬化乡村道路36公里,城区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全部完成改造,新建停车场9处,新增机动车停车位5860多个……一件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落到实处,群众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与梦想的约定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崇信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植树造绿,在芮鞫大地筑起一道道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占比达到95.6%,汭河、黑河地表水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6.64%和62%,“华夏古槐王”被国家绿委办评为“全国最美十大槐树”,“满城公园满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花园城市成效凸显。
常态化提升文明素养
构筑城市灵魂
根固,华实必茂;源深,光澜必章。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崇信县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深耕厚植理想信念,铸就精神文明建设之“魂”。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方面发力,针对学生、干部、群众、企业员工深入开展分众化宣传教育,打造文明示范主题街21条,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崇信人”、“创建文明城市 共建美好家园全民‘弯腰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3815场(次)。同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充分发挥李浩学、许建忠、袁占梅等模范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日趋浓厚。
“在城区主次干道交通路口,总能看到‘红马甲’的身影。”崇信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办副主任卫龙告诉记者,“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民的行为习惯在改变,素养在提升,司机自觉礼让行人、行人过马路自觉等候红绿灯。”
不仅如此,崇信县不断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抓实抓细阵地建设、队伍提升、品牌培育、结对共建等重点工作,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191支,设立志愿服务站点160个,培育“文明集市”“有事说一声”“党课时刻”“红色基因我传承”等志愿服务品牌24个,2020、2021年被评为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优秀县,2022年、2023年获得全省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荣誉称号。
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
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所指,就是文明所在。
崇信县集贸市场公共卫生间的蝶变,让市民赵虎所的生意有了“人气”。“主要是卫生间环境好,人人都爱来这了。”赵虎所介绍说,自己在集贸市场做生意多年,摊位靠近市场公共卫生间,以前脏乱差、气味难闻,现在好了,改造后的卫生间干净敞亮,如厕环境大变样。
为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崇信县全面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站式”结报和“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项目84个,新改建校舍6.5万平方米,新增学(园)位3420个……
“群众的期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县住建局局长吴军文介绍,崇信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十大攻坚”工程,促使一系列“微治理”“微服务”落地生根,让市民在细节中感知文明力量、共享文明成果。
崇信县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加快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新建“长者食堂”7所,鱼堡子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老年养护院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深化“放管服”改革,337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或省内通办,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一城文明风,满目幸福景。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感、可触,崇信县将沉甸甸的创建清单转化为群众的幸福账单,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赵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