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高铁,全球最快!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世界的目光聚焦盛会,见证历史——


7月8日至11日,以“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时隔近15年,这一全球高铁领域“顶流”大会再次落地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作为“国家名片”,高铁被网友评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首,不仅改变了国人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重塑着城乡格局和经济结构,“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出行新时尚。


作为“国际标杆”,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在广袤大地上加速延展,高铁技术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正助力中国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信心满怀,盛况可期。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铁路组织对标“中国标准”、倾听“中国声音”、认可“中国方案”。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高铁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的自信自强,是心怀“人享其行”美好愿景的持续迈进,更是与世界共享高铁发展成果的共赢大局。



一列车,浓缩全球瞩目的创新成就——


从零起跑,自主研发以复兴号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中国高铁世界领跑优势持续扩大


全球跑得最快的高铁列车,究竟长什么样?


2024年12月29日,纯“中国血统”的CR450动车组样车惊艳亮相:车头庄重大气,简洁飘逸的腰带叠加银色车身,侧方裙板采用全新半包覆结构,极具科技质感,代际特征明显。



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创新成就,有着更多生动注脚——


列车试验速度时速450公里,运营速度时速400公里;与CR400动车组相比,车体重量减少10%左右,运行阻力、能耗指标分别降低22%和20%,牵引效率提升4%。


从跟跑、并跑到领跑,中国铁路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顶层指标体系,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中国速度”。


奇迹从来不是一时的灵光闪现,而是漫长努力中积攒的量变到质变。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是年,由铁道部主导、铁科院技术牵头,锚定世界最高水准,中国标准动车组设计研制工作启动。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列车由数万个关键部件组成,加上我国特有的超大规模路网、复杂地理气候条件、超长距离持续高速运行工况,自主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信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设计图纸、技术准备、分解计划、盯控节点……从零开始,攻克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艰难险阻,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团队憋着一股劲,让中国高铁领跑!


2017年,历经503项仿真计算、5278项地面试验、2362项线路试验,这个中国铁路全力打造的“中国面孔”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以时速350公里投入运营。由此开始,我国成为世界高铁领域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


从0到1,原创突破持续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从1到10,自主创新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蓝暖男”到“绿巨人”,从“超级长”到“超抗冻”,从“自动驾驶”到“Wi-Fi全覆盖”……如今,我国已经成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涵盖不同速度等级、不同动力方式、不同编组形式、适应各种运用环境的复兴号系列化动车组。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装备动车组4824.875标准组,其中复兴号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一件件大国重器横空出世,一项项创新成果捷报频传。


去年6月,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目前,CR450动车组样车正在开展型式试验,为早日投入商业运营创造条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轮轨之上,动力澎湃,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


一座桥,映照“世界之最”的硬核实力——


敢为人先,构建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长江入海口,一场客货流“双向奔赴”正在上演: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如长龙卧波,桥面上,沪苏通铁路、通苏嘉甬高速铁路、通锡高速公路跨越长江;桥面下,日通行船舶超3万艘……



超大流量背后是硬核实力。


“由于过江通道有限,大桥要‘一跃跨千米’。”参建单位有关负责同志说,此前世界上同类型桥梁最大跨度只有630米,跨度近乎翻倍,难度可想而知。


首次提出千米级公铁两用桥梁设计方法、自主研发500兆帕级高性能桥梁钢、首创万吨级巨型钢沉井整体助浮浮运技术……凭借多个“世界之最”,这座桥让世界公铁两用斜拉桥主跨迈入“千米级”时代。


高铁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发展高速铁路意义重大。


“我们依靠自主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工程建造技术优势,建设了一大批适应高寒、高温、干旱、风沙等特殊气候,以及软土、黄土、季节性冻土、岩溶等复杂地质的高速铁路。”国铁集团建设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不只桥梁。


新八达岭隧道一次并行水关长城、两次下穿八达岭长城,还“藏着”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超级车站”广州白云站运用数字化建造技术,打造站城融合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福厦高铁采用BIM技术等智能建造技术,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一体化管理……



天堑变通途,江山咫尺归。经过多年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国构建了完备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擦亮“新名片”。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围绕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等开展攻关,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智能高铁技术体系。


打通“神经元”。构建三级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体系,掌握复杂路网条件下高铁列车运行计划编制和动车组运用综合调度技术,实现列车运行设计最小追踪间隔3至5分钟,最大列车密度达每日160余对。


擦亮“千里眼”。掌握高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核心技术,成功研发并投用CTCS-2、CTCS-3级列控系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列控系统全套装备。


……



一个个数据,印证中国高铁的不断前行:


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中国是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最全面、运营场景最为丰富的国家。


一张图,读懂政通人和的万千气象——


压缩时空,以路网之变托举14亿人民出行之变,一笔一画描绘人享其行的美好愿景


近日,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组对比图,分别为2012年、2024年中国高铁路网规模,并配文“人民铁路为人民”,引发海内外网友热烈讨论。


“最好的出行方式”“了不起的成就”……


高铁如同一条纽带,将无数个“我”连成“我们”,无数个“小家”组成“大家”“国家”。



国铁集团坚持国家铁路、人民铁路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发达完善高铁网和现代化铁路网整体效能,不断优化旅客运输组织,丰富客运产品供给,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2024年底,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229亿人次。目前,高速铁路承担了中国铁路76%的旅客发送量、69%的旅客周转量,成为中长途旅客运输的主力。”国铁集团运输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一个个鲜活滚烫的数字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中国仿佛变“小”了——


香港进入全国高铁网,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京沪、京张、成渝等高铁常态化按时速350公里高标运营……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高铁覆盖97%的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城市,全国19个主要城市群均已实现高铁连通。



人们的梦想变“大”了——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杭黄高铁串联起世界级黄金旅游线,乘贵南高铁半日可实现游小七孔、嗦螺蛳粉……2024年,中国31个省会城市间铁路平均通达时间较2012年缩短近50%,中国高铁动车组单日发送旅客可达160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超大城市的人口通过高铁网流动。


在铁路高质量发展“致广大”的画卷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尽精微”的幸福坐标。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票务交易系统,12306累计注册用户超8亿人,电子客票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出移动支付、12306爱心版、学生购票专区等服务,同时保留纸质车票、车站窗口等传统服务渠道。



创新服务细节满满。铁路畅行码服务覆盖所有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涵盖90座车站,“一盒好饭”让“逛吃逛吃”的氛围感拉满,试点开展“轻装行”、高铁宠物托运服务,更好满足旅客需求。


高铁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一首歌,唱响贡献世界的中国答卷——


交流互鉴,坚持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铁路力量


“我梦中有一条红色的飘带,在千岛之国穿行……”一首中印尼双语歌曲《雅万的红飘带》,唱出印尼民众对雅万高铁的喜爱,也道出雅万高铁通车带来的变化。


作为两国元首亲自关心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旗舰项目,雅万高铁全线采用中国技术和标准,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



一路一桥,跨越的不仅是山海之远,还是发展阻隔。


据统计,雅万高铁建设期间原材料本地化采购率达75%以上,累计培训印尼籍员工4.5万人次,有力带动沿线地区打造“雅万高铁经济带”。


截至今年6月25日,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超1000万人次。在当地民众心中,它不仅连接了两座城市,也连接了印尼的过去和未来。



路与路相通,心与心相连。


近年来,在中国梦与各国人民梦想的交汇中,匈塞铁路驱动中欧合作加速驶向未来,“澜沧号”动车组为中老铁路“黄金大通道”提供澎湃动力,中吉乌铁路项目正线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基础设施硬联通、标准规则软联通、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高速铁路标注共建“一带一路”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发展历程,铺就一条条融合之路、开放之路、共富之路。


伴随着复兴号的奔驰,世界铁路越来越重视倾听中国声音。


中国铁路持续加强与国际合作组织及国外铁路机构交流。截至2024年底,中国铁路累计主持参与UIC、ISO和IEC国际标准制定修订项目300余项,UIC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均由中国铁路主持制定。


中国高铁大步走出去,生动诠释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怀:“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立时代潮头,观历史大势。时间的征途,正迈向民族复兴。


对于矢志复兴的中华民族,有多少艰难险阻,就有多少百折不挠。


对于复兴路上的亮丽名片,有多少困难挑战,就有多少激情和力量。


风起东方,气象万千。流动中国活力澎湃的现在,昭示着行进中国充满希望的未来。


看!更安全、更高速、更智能、更舒适、更绿色的中国高铁,正在加速驶来。


文字:许媛媛
图片:苏凡 刘家豪 柴娜 刘锦波 单新元 夏力文 任卫云等

相关文章
中国高铁,全球最快!
2025-07-08 17:21:00
申遗成功六周年 良渚展现新气象
2025-07-07 22:06:00
万吨桥体即将高空转体“跨越”京九铁路!南昌西二绕城高速迎来关键节点
2025-07-07 14:23:00
震撼!“火箭云”飞过新疆阿勒泰上空
2025-07-05 20:50:00
“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活动启事
2025-07-03 0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