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密多元共治打造解纷“先行站”
法治日报记者 潘从武 通讯员 李思琪 文/图
“纠纷解了、事情了了,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近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来访群众王先生看着接待大厅络绎不绝的群众,高兴地说,“矛盾集中化解,这效率,值得点赞!”
今年以来,哈密市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全面达标的工作要求,有序推进区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为推进哈密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图为群众来到哈密市伊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咨询。
筑牢服务平台
直面需求排忧解难
3月4日,哈密市伊州区的王先生满面愁容来到综治中心,申请解决他的房子至今办理不了不动产权过户登记的问题。
据了解,该房屋是他与6位朋友共同出资网拍的,7人一直没去办理过户登记,现房屋所在地被拆迁,自己也收不到拆迁款。中心大厅接待人员将他引导至接待窗口,窗口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西河街道、区住建局、区房屋和土地征收协调服务中心了解此类问题相关政策法规,向王先生做好政策解读,讲解过户登记办理流程,通过多方努力,王先生与朋友们达成一致,将房屋户主确定为一人,过户登记及后续拆迁款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哈密市将区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抓手,充分整合、有效利用辖区现有的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大厅等,采取“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5个常驻部门+5个矛盾纠纷高发领域轮驻部门”的联合入驻模式,倾力打造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法律服务、劳动仲裁、心理疏导、行政复议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窗口,搭建起直面群众、解决诉求的服务平台,真正实现群众诉求一窗受理、一站调处、一体化解。
目前,按照“有机构编制、有固定场所、有职责职能、有信息化支撑管理平台”这一标准,全市各区县级综治中心总面积达930平方米,确保了综治中心有地方、有条件实战运行。
配强网格力量
凝聚群防群治合力
“大事小事不要急,有事就找网格员。”这句话已成为哈密市巴里坤镇社区居民的口头禅。
年初,居民孟某与邻居李某因楼道堆放杂物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物业公司协调几次都不欢而散。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网格员巴黑古丽迅速介入,了解情况后,提出双方各让一步,建议考虑划定公共区域并分别与他们沟通协调,一起规划了合理的杂物放置区域。最终,两家当场化解了矛盾,又成了亲密的好邻居。
近年来,哈密市以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系统推进网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日常管理规范体系,优化考核激励机制,持续开展网格员素质提升工程。
全市将原有700多个基础网格精细划分为1800多个,并配备网格长,专兼职网格员、联户长构建起网格组团(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专业网格员+X名兼职网格员)服务治理模式,推动网格员开展日常走访巡查、矛盾纠纷调解、民情信息采集、风险隐患上报、民生需求响应等工作,形成微事网格处置、难事全网协调的治理格局,打造全网联动、各尽其责的精细化治理体系。
今年以来,哈密市各区县综治中心共化解矛盾纠纷299件,化解率99%。
完善调解机制
推动纠纷源头化解
近日,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村民卡某强行拉着邻居来到“老于说事点”,向包括于学然在内的博斯坦村综治中心的调解员反映情况,称邻居家的羊跑出来将其院子里的枣树啃坏了,邻居以其不在家为由拒不承认。两人吵得不可开交险些动起手来。
了解事情原委后,于学然对卡某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吭声,然后微笑着拉起卡某邻居的手说:“树啃了不要紧,要想公道,咱打个颠倒儿,回头他家的牛吃了你的苞米也不用赔,他嘛,也不在家么!”邻居当下红了脸。
经过于学然耐心细致地沟通,邻居最终同意对啃坏的枣树进行赔偿。
于学然说:“像这样的事,调解过很多,都是小矛盾,以前大家有一点事就跑村委会、镇政府去反映,现在都习惯先来我这个‘说事点’。无论是家庭纠纷、邻里纠纷还是民事纠纷,在此都能心平气和地一一说清楚,慢慢聊纠纷就解决了。”
哈密市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推行“门诊式”受理分流、排查调处、多元化解等运行机制,组建了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队伍,形成了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参与”的矛盾纠纷治理格局。
结合辖区实际,哈密市建立了414个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设立31个品牌调解室和20多个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实现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推动矛盾纠纷端口前移,确保排查到位、受理及时、调解有效,实现纠纷化解率、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三提升,筑牢基层和谐稳定防线。
来源: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