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受访者供图
最近,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安达”)总裁张帆正与远在欧洲的技术人员保持密切沟通,确保道岔融雪、防雷等产品在匈塞铁路上顺利安装。今后,这条连接匈牙利首都与塞尔维亚首都的铁路,将刻下中国企业的印记。
20多年来,张帆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带领企业从华强北的小公司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科安达的防雷产品已应用于国内5000多个火车站场,50多个城市的200多条城市轨道线路搭载了科安达的计轴系统,服务网络覆盖全球。
打破垄断,给地铁安上“火眼金睛”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开启第一次大提速。然而,雷击灾害却成了威胁铁路安全运行的“拦路虎”。
为解决铁路设备防雷难题,科安达凭借其在通信系统防雷领域的积累,在深入调研后,决定自主研发防雷设备,为铁轨设备安上防雷“盾牌”。从产品结构设计的反复推敲,到电路图纸的精准绘制,张帆都亲自参与。张帆回忆道:“研发团队基本上每天都吃住在办公室,压力特别大,相当于把全部身家都投了进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试验,研发团队经过三代开模和迭代,成功研发出首台防雷分线柜,在广州首次投入试点,并获得原铁道部科技进步奖。
此后,科安达持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其防雷系统标准被正式纳入原铁道部规范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如今,科安达的防雷工程已成为行业标杆。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张帆又将目光瞄准另一项核心技术——计轴系统。计轴系统堪称列车的“眼睛”,用于实时监测轨道区段状态,能够精准确定列车位置,并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然而,当时国内计轴系统市场几乎被国外厂商垄断。由于我国的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导致这些产品“水土不服”,影响了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与效率。
张帆带领团队在引进国外计轴技术的过程中,同步对中国铁路展开长期勘测,结合中国铁路系统和环境特点对产品进行改良。经过持续的创新研发,科安达成功研制出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新一代自主创新计轴系统,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垄断局面。
2010年,深圳地铁2号线正式开通,首次运用了科安达研发的交通信号计轴系统,标志着科安达第一条完整计轴线的诞生。时至今日,科安达的计轴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50多个城市超过2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把遇到的问题看作发展的机会
靠着一股子韧劲,张帆带领科安达在国内站稳脚跟。但她的目光不止于此。为了将企业推向新高度,张帆选择“出海”,在德国和匈牙利设立分公司,成功参与匈塞铁路项目。这是企业首条欧洲铁路项目,标志着科安达在欧洲铁路领域的首次重大突破。
项目启动后,在技术上,企业需要结合中国标准和欧洲标准,与匈牙利当地团队携手确定方案,共同推进产品研发。
然而,沟通过程中,语言障碍成了一大难题。为了准确把握对方需求,团队投入大量时间,将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研发语言,根据当地团队的产品开发需求,严格按照节点推进研发任务。
凭借过硬的技术和快速的研发效率,科安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将产品交付给匈牙利。目前,科安达的道岔融雪、防雷等产品已应用于匈塞铁路项目。
创业路上,张帆和团队也曾经历各种困难。但她始终坚信:“企业的发展路途中充满挑战,没有问题反而意味着企业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和空间了。”在她看来,每次困难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成长的契机,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只要闯过去,企业就能迈向新高度。
近年来,除了不断优化防雷系统、计轴系统等核心产品,张帆还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兴技术。科安达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成功研发了铁路信号智能监测诊断系统、铁路信号电缆监测系统、雷电防护装置在线监测系统等创新产品。截至目前,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技术137项。
谈及企业未来发展,张帆表示:“扎根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我们将坚持围绕两根铁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更多优质产品,为人们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南方日报记者 汪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