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州商业评论
原标题: 平安银行:寻找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血已经止住了,造血还需要过程。”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的一席话直指改革本质——不再追求短期光鲜数字,而是在结构调整中寻找穿越周期的长期价值。
经历了“息差摸底”“规模趋缓”“风险承压”的银行业新周期,平安银行以一份“主动收缩、高质量布局”的业绩答卷,展现出这家股份行头部选手在复杂市场中的战略坚守与经营韧性。
一场从“回血”到“造血”的深度改革
2024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2%。在表面数字的回调背后,是其主动压降高风险零售资产、聚焦长期价值的结果。核心零售指标稳步改善,为未来积蓄了“再出发”的势能。
零售业务改革“爬坡期”,亮点频现:零售不良率降至1.39%,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回落,零售客户数超1.25亿人,财富客户同比增长5.7%、私行客户同比增长7.3%,管理AUM达4.19万亿元,同比增长4.0%。
面对过去高风险、高利差业务带来的“成长幻觉”,平安银行坚决从“高回报、高代价”模式中抽身,推进零售业务的结构性转型,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对公业务“补课”提速,双轮驱动渐成型
作为一家以零售见长的股份行,平安银行近年来正积极弥补对公业务短板。2024年,其对公业务资产同比增长21.9%,贷款余额达1.61万亿元,存款余额2.25万亿元,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亮点数据包括:对公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43.5%,净利润贡献占比达79.7%,成为绝对“利润引擎”,对公客户数达85.33万户,同比增长13.2%,四大基础行业贷款发放额超4424亿元,同比增长35.4%,新兴行业贷款增速更高达41.9%。
在“做精行业、客户、产品”的战略指引下,平安银行正打造出一条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综合金融的特色路径,在新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占据先机。
风险管理稳中趋优,核心财务指标稳健
在行业普遍面临资产质量压力之际,平安银行以稳健的风控体系守住“底盘”: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06%,与上年持平,拨备覆盖率高达250.71%,展现强大的风险抵补能力,不良生成率、逾期偏离度等关键指标全面优化。
信用卡不良率连续三个季度回落,住房按揭等优质抵押贷款占比提升至62.8%,显示其风险控制已进入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深化,综合金融优势释放
作为平安集团“科技+金融”双轮驱动的关键载体,平安银行在数字化平台和综合金融能力建设上持续突破: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达1.74亿人,月活超4350万人,综合金融贡献财富客户净增户占比39.2%,AUM净增占比60.2%,“行e通”平台销售资管产品保有规模超2600亿元,增长33.2%。
依托集团生态资源,平安银行在财富管理、汽车金融、养老金融等细分领域不断打通“金融+场景”的服务闭环。
人事调整有序推进,战略执行更有力
2025年,深圳分行行长王军升任总行行长助理,接棒零售业务。这位“改革派”将区域实战经验带入总行,确保战略延续性。与此同时,老将张朝晖调任深圳分行,守住“最大粮仓”。
“将一线改革经验复制推广,实现零售战略全行化、深层化。”冀光恒的这一步布局,意味着零售改革从“试验田”走向“丰产田”。
从阵痛到重构,平安银行的战略定力
面临周期拐点,多数银行或选择“保守防御”,而平安银行选择了主动转型,先调结构再谋增长。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其战略方向更加清晰:聚焦高质量增长,激活长期价值潜力。
从零售重塑到对公崛起,从风险压降到科技赋能,从人事优化到生态协同,平安银行已构建起一套具有竞争力的“双轮驱动+综合金融+风险可控”的增长模型。
正如冀光恒所言:“现在仍是咬牙坚持的阶段,但我们已经稳住了基本盘,下一步,就是稳中求进、向上突破。”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