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18日,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深圳召开。论坛现场,围绕金融机构如何把握个人养老金制度带来的机遇、如何提升年轻人参加个人养老金的积极性等问题,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采访。
在周延礼看来,当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作为金融机构,要在长期、健康、适老化的思路下开发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在提高个人养老金参与积极性方面,周延礼认为,应该让个人养老金制度更好地匹配中低收入群体的参与能力。
金融机构应把握制度红利
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核心制度,个人养老金制度经过两年在36个城市(地区)的试点之后,于去年12月15日正式推开至全国。周延礼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制度性的长期性业务发展机遇。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制度带来的红利?周延礼指出,要把握好这一政策红利,核心在于经营机构要转变思想观念。养老金融服务不是简单的经营赚钱的问题,而是要坚持中央对金融工作提出的要求,坚持人民性、政治性、专业性这三者统一。
周延礼进一步分析,从经营者角度来说,保障的提供者要完善养老金产品体系。当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短期的产品比较多,长期的产品比较少。作为金融机构,要在长期、健康、适老化的思路下开发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组合。
如果监管对金融机构有很强的约束机制,这对个人养老金的参加者来说会有更多的信心保障。周延礼提到,一方面,信息披露和流动性管理要有一定约束;另一方面,要夯实经营管理的基础,个人养老金的两个账户要协调,构建账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包括定制化配置、持续的信息服务、数据共享等。
此外,周延礼还提到,金融机构需主动对接监管要求,当前监管对个人养老金的安全性、长期性责任管理要求较高,由于其涉及广大居民的长期养老保障与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应主动将产品设计、销售行为、资金运用等环节纳入审慎监管框架。销售行为方面,要形成自我约束机制,避免短视化操作。
考虑中低收入群体参加能力
虽然目前个人养老金制度运行平稳,但也存在“开户热缴存冷”、对年轻人吸引力低等现象。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参与积极性是业内持续讨论的问题。
从政策激励角度,周延礼认为,要提升税收激励的力度与适配性,行业在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研究,争取在关键的环节能实现突破,以此激发个人养老金参与者的兴趣与热情。
在覆盖人员方面,当前个人养老金覆盖人群主要针对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周延礼提出,未来期望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体尤其是年轻人能够尽早参与。同时,国家可在财政承受范围内,适当提高税前扣除等上限。
“我们还可以探索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比如政府配比+税收+补贴这种复合模式,更好地匹配中低收入群体参加个人养老金的能力。”周延礼强调。
产品供给直接决定消费者参加个人养老金的兴趣,周延礼指出,要丰富第三支柱产品的供给,金融机构还应该开发一些目标基金的项目,比如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等,还可以开发包括多资产组合、年金险等在内的多元化产品线来提升个人养老金产品线的适配性和专业性。同时要放开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的渠道,希望资本市场能够在个人养老金运营产生效益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主动开发适配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产品
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积极支持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成为保险业和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如近期各家险企在积极争取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便属于保险资金支持资本市场的有力尝试。
培育养老保险资金成为真正的耐心资本,从政策端和实际投资端来说,还有哪些发力的空间?周延礼总结表示,对于国家已有明确要求的领域,需积极落实;对于暂无具体要求的领域,企业应创新思路,挖掘有价值的投资品种与资产。各保险公司需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研究具体投资策略,立足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原则,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目标。
谈到未来的投资,周延礼认为,行业需要往远看、往前看、向长期看。针对当前养老保险产品普遍存在的期限与收益不匹配问题,主动开发适配性强、稳健性高的投资产品至关重要。
国债等低风险、收益稳定的产品仍是市场刚需,建议国家发行长期养老专项债券,此类债券与保险业务及养老保障高度契合,预计保险公司将积极认购。
此外,周延礼建议,养老保险资金在投资过程中,可依托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如“新三样”中的新能源、光伏等科技领域,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型科创企业、民营科技中小企业。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开展投资探索。
“此类布局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也能满足行业发展、企业融资与社会资本配置需求,值得在养老资金投资领域重点推进。”周延礼补充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