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又一年毕业季来临,高校开启毕业论文评审,严防AI速成毕业论文。一些高校毕业生发现自己的论文出现“两难”的局面:就算是原创的内容,也会被检测系统认定“AI率超标”,然而,在花了钱请商家“降AI”后,不但收效甚微,质量还直线下降。
近期,#论文AI率高到离谱##多名学生称为论文降AI掏空钱包#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高校论文评审暴露的不仅是算法缺陷,更是数字时代学术伦理的重构难题——如何在技术赋能与学术尊严间找到平衡点?
学生需求催生“降AI商机”
“以AI查AI,得到的还是AI”
随着AI应用快速普及,AI成为不少高校学生写论文的助手,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对学生依赖、滥用AI的担忧:思维产生惰性、学术诚信缺失,从而削弱了毕业论文的学术价值。
为此,各大高校纷纷要求在论文评审中进行AI检测。为了按时毕业,不少学生不得不对论文进行修改,降低AI率。他们发现自己熬夜写出的原创论文,仍在检测中被认定为AI率高,不少学生遭遇改来改去还是超标的窘况。
不少学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反复修改结果导致语句生硬、精彩段落被删除等,有好事者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节选上传到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AI率竟然超60%,而千古名篇《滕王阁序》AI率竟然是100%。
朱自清名篇《荷塘月色》节选AI率超60%
“以AI查AI,得到的还是AI”“以AI检测AI,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网民对时下高校的AI检测方式颇多吐槽。有网民认为,高校在查AI率时,应当由老师人工检查、判断,AI检测系统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有技术专家表示,主流AI检测工具主要通过学习大量文本数据,分析语言模式来区分AI与人类写作,难以区分高水平学术写作与AI生成文本。
不少网民提出,论文AI率的判断事关学术诚信,应该由谁来判定?目前的AI检测系统判定结果,能不能代表权威部门?
花钱“降AI”反添新麻烦
“降AI”的需求,催生出一条“降AI率”服务的灰色产业链。这类商家往往在电商平台或社交平台宣传“论文降重”“AI修改”业务,并吹嘘是“人工修改”“无效退款”,价格大约数百元。如果由专业写手来改,就更贵了,按千字百元收费。也有大V账号兜售“删除转接词”“同义词替换”攻略,付费社群年费高达千元。
然而,花了不少的钱求“降AI”的学生却发现,这些所谓的“降AI”服务无非是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增加修饰词、口语化表达,甚至还会用上技术工具、替换其他来源文字。结果往往是钱花了,AI率没降,查重率倒是猛升。
技术工具与学术创造如何“两全”?
AI工具的应用,对在学术论文中搜集整理文献、数据处理等多方面有辅助作用,但是又需要防止技术工具侵蚀大学生的学术创造力,因此需要重构人的创造性和技术工具协作边界。
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AI检测工具处于发展阶段,误判率高,而高校应对机制尚在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标准。
目前来说,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出台了大学生AI使用规范,限制毕业论文中的AI使用。各高校的规范目前还未统一,做法各有特色。如复旦大学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提出“六个禁止”,包括禁止在关键研究环节使用AI工具、禁止生成或改动原始数据与原创内容、禁止直接生成论文正文及组成部分、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禁止评审环节使用AI工具、涉及保密内容的论文全面禁用AI。
有的高校则通过划定比例来规范AI的使用,如天津科技大学规定论文中智能生成比例不超过40%;有的将AI的使用进行分类管理,如上海交通大学将AI应用分为禁止、有限、鼓励、开放四类,覆盖教学全环节;也有的高校要求毕业论文中明确披露AI的使用细节,如中国传媒大学。
或许正如深圳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所启示的,当AI开始改写学术生产链,教育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驾驭技术的智慧。这场关乎学术未来的探索,需要开发者优化算法的精度,需要高校制定动态的标准,更需要每个写作者坚守"人机协作不逾矩"的初心。
文丨记者 林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