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方特稿|妇幼保健院里的“临时妈妈”

(江门妇幼新生儿科,见证“临时妈妈”的爱与坚守,时长共2分46秒)

南方特稿|妇幼保健院里的“临时妈妈”

早上7点30分,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士长金敏芳来到医院。走进更衣室,她熟练地换上整洁的工作服,认真清洗消毒双手,完成个人卫生检查。

7点45分,她与早班的同事准时进入病区,与夜班的同事进行详细的交接班。从生命体征到病情变化,从护理重点到特殊注意事项,金敏芳都认真倾听,不时点头确认,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仔细核对信息。

8点整,随着交接班的顺利完成,早班的护士已迅速来到各自的岗位上。新生儿科的病房里,忙碌而有序的一天正式拉开帷幕。

温柔呵护

守护新生的每一刻

“现在宝宝每顿奶的奶量是60毫升,回家后要按需喂养。给宝宝洗澡的时候,水温要控制在38 - 40摄氏度,动作要轻柔,还有,宝宝的睡眠环境要保持安静,避免过热或过冷。”在新生儿科办公室,主管护师黄美亲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并为家长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达到出院标准的新生儿,通常都会在每日上午分批安排出院。 南方+ 熊毅 拍摄

达到出院标准的新生儿,通常都会在每日上午分批安排出院。在完成出院办理后,黄美亲温柔地抱起宝宝,送宝宝走出新生儿科的大门,轻声与宝宝道别:“宝宝,你回去之后要乖乖听妈妈话哦。”

随后,她将孩子小心翼翼交给妈妈,并仔细嘱咐,“宝宝刚刚吃完奶,回家的路上如果有溢奶需要及时清理,防止呛咳。”

在新生儿科,每天都有宝宝经过治疗痊愈出院回家,也有宝宝因早产、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等原因收治入院。这些宝宝在刚出生没多久,就要离开妈妈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启人生中第一次独立的旅程。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一群“临时妈妈”,为他们撑起生命的保护伞。

“我们新生儿科主要收治出生后28天以内的新生儿,尤其是那些需要特殊医疗护理和监护的宝宝。”金敏芳介绍,“科室主要分为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以及普通病房两个病区,以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护理需求为区分。”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无论在哪个病区,都有“临时妈妈”的温柔呵护。每小时记录一次患儿的生命体征,每两小时换一次纸尿裤,每三小时喂一次奶,每四小时量一次体温,有特殊情况还需要随时响应处理。除去吃饭喝水,其余时间里这些“临时妈妈”就像不知疲倦的“陀螺”一直在病床前站着工作。

无论在哪个病区,都有“临时妈妈”的温柔呵护。 南方+ 熊毅 拍摄

“与其他科室不同,新生儿科收治的患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适,这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守在他们身边,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金敏芳说。

日夜坚守

点亮生命的希望

病房里,仪器的滴答声规律而平稳,心电监护仪的“滴滴”声、呼吸机的“呼呼”声,还有输液泵的“嘀嗒”声,交织在一起。偶尔传来宝宝的哭声,或洪亮有力,表达着饥饿,或尖锐急促,似乎诉说着疼痛与不安。

护士们的耳朵就像“雷达”,灵敏地捕捉生命的声音。“病床旁医疗仪器室医护人员的辅助帮手,不同的声音如同生命的节拍器,时刻提醒我们。”金敏芳说,“但是有的患儿病情可能有隐匿性,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仪器,而是需要一直在病床旁坚守。”

江门妇幼新生儿科是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也是江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重症抢救的情况随时发生。新生儿肺出血、呼吸骤停等危急状况时有发生,护士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如遇产房紧急通知,新生儿科医护需要马上行动,前往产房为新生儿进行紧急处理。

成为一名新生儿科护士,慎独精神是必备的品质。 南方+ 熊毅 拍摄

这样的场景在新生儿科每天都在上演。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周末,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放弃了休息,只为守护这些脆弱的小生命。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天半夜有宝宝突然出现严重肺出血,我们在帮他清理呼吸道时,整个吸痰装置里都是血。”回想起当时的状况,金敏芳仍心有余悸,“当天晚上医护人员都在抢救,还把备班的人力全部调回帮忙,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最后宝宝经过抢救后情况稳定,最后痊愈出院。”

所以,对金敏芳而言,成为一名新生儿科护士,慎独精神是必备的品质:“由于宝宝身边没有监护人在旁,护士的工作全靠自我监督,所以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此外,熟练的技能也不可或缺。新生儿的血管非常细小,尤其是早产儿,其血管直径可能仅相当于头发丝的粗细。为新生儿宝宝打针、抽血,配合医生抢救等操作都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确保每一次操作的精准无误。

面对与家人二十四小时分离的宝宝,护士还需要有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充当起“临时妈妈”的角色,不仅要照顾宝宝的生活起居,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在无法与妈妈相见的时间里,护士会主动给宝宝袋鼠抱,给予宝宝温暖与安全感。

爱与责任

书写生命的奇迹

巴掌大小的身躯,薄如蝉翼的皮肤,纤细如嫩芽的手指和脚趾……今年2月底,一对仅23周、体重只有500多克的超早产龙凤胎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出生,随即转入新生儿科在模拟子宫的暖箱中被小心养育。

24周,常被认为是生存极限胎龄,但这个数字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被不断突破。“当时龙凤胎要分娩时,我们新生儿科整个团队都回来了,做好准备配合抢救,还为他们准备了早产专班,动员了全院的力量全力救治。”金敏芳介绍。

因为早产肺功能发育不全,住院的两个月时间里,经历了数次抢救,如今龙凤胎虽然还需要依赖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但是情况已经相对稳定。如今,纠正胎龄34周的两个宝宝,姐姐体重已经1.52公斤,弟弟体重也有1.35公斤,是比出生时涨了一倍多。

每天上午,康复师都会准时来到新生儿科,为早产儿们进行康复训练。康复师庞燕娜正在为一名龙凤胎弟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她轻柔地操作着,耐心地引导宝宝完成每一个动作。

“这个宝宝由于孕周较小,吞咽功能还不够成熟,所以我现在主要辅助他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帮助他更好地进食。”她介绍。

护士给新生儿袋鼠抱。 南方+ 熊毅 拍摄

平日里,护士们也会帮助早产宝宝康复。“我们会把宝宝摆成俯卧位,让他趴在保温箱里进行俯卧位通气,这样可以改善他的呼吸状况,促进肺部发育。通过这些综合的康复措施,希望能够帮助他尽快达到足月儿的水平。”金敏芳说。

每个新生儿的痊愈,必定是医院和家庭的“双向奔赴”。在龙凤胎的情况已经稳定后,新生儿科又邀请他们的妈妈进入病区做“袋鼠妈妈”。只见“临时妈妈”将宝宝轻轻地放在妈妈的胸前,让宝宝贴近母亲的心脏,感受心跳的声音。这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宝宝们在“临时妈妈”的守护下度过了生命的艰难时刻,又在亲生父母的怀抱中继续成长。

在无法与妈妈相见的时间里,护士会主动给宝宝袋鼠抱,给予宝宝温暖与安全感。受访者供图。 南方+ 熊毅 拍摄

在新生儿科,这些“临时妈妈”们用爱与责任书写着生命的奇迹。她们的坚守,让无数脆弱的小生命得以茁壮成长;她们的付出,让无数家庭重燃希望之光。在这里,每一秒的守护都充满意义,每一次的努力都值得铭记。

文字:南方+记者 张泳渝

摄影/视频:熊毅

通讯员:卢嘉伟

【作者】 张泳渝;熊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
晋源社区组织20多组亲子家庭开展登太山活动
2025-05-12 07:16:00
南方特稿|妇幼保健院里的“临时妈妈”
2025-05-11 09:04:00
黎莲娜:从断脐到康复,双手托起2000个新生希望|怀集县人民医院
2025-05-10 21:07:00
新职业“盲盒”|婴儿睡眠咨询师:用科学魔法击碎带娃焦虑
2025-05-03 07:21:00
吉林省明确普惠托育服务补助标准
2025-04-30 18: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