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 “人机共跑” 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这声发令枪响,开创了历史 ——20 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与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同奔跑在 21.0975 公里的半马赛道上。北京亦庄这场特别的赛事,真正办出了全球 “独一份儿” 的意义。
赛场上,机器人摔倒、需要人类搀扶的画面,引发部分网友的轻视与嘲笑,但需要意识到:这些踉跄的脚步,恰如婴儿学步时的跌撞,蕴含着改变世界的潜能。面对新兴科技,人们需要的不是苛刻的评判,而是理解技术演进规律的宽容,以及洞察变革趋势的远见。
回望人类科技发展史,每一项颠覆性技术的成熟,都经历了从笨拙到优雅的进化过程。许多刚出现时不被看好甚至遭嘲笑的技术,如今早已深刻重塑了人类文明。同样,当前人形机器人在马拉松中表现出的不稳定,不过是技术成长曲线上的必经阶段。正如参赛机器人研发团队所说:“这些‘跑’出来的问题和数据,正成为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 可以说,每一次跌倒都是对平衡算法的修正,每一次卡顿都是对能源系统的优化,技术正是在这样的迭代中完成蜕变。
深入分析本次赛事,人形机器人展现的技术突破远比表面瑕疵更值得关注。能够在开放路况下完成 21 公里赛程,意味着机器人已突破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能源续航等多重技术瓶颈。特殊设计的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足刚柔耦合结构,让机械运动更趋自然; 不断电换电技术解决了移动设备的能源焦虑;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则展现了工程设计的巧思。这些技术进步并非实验室中的理论成果,而是在真实复杂环境中验证的实用突破。当技术从受控环境走向真实世界,其发展速度将呈指数级提升。
展望未来,人形机器人技术将开启人机协作的新纪元。从赛事中人类选手与机器人相互拍照、挥手致意的温馨互动,到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我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为这一技术交叉融合的 “集大成者”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当外卖小哥驻足观看、母亲抱起孩子指认、年轻人兴奋直播这些赛场画面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好奇,更是社会对新科技形态的本能接纳。
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对待新兴技术的最佳态度是 “谨慎的乐观”:既不过分夸大短期效果,也不轻视长期影响。那些如今在马拉松赛道上踉跄前行的机器人,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救灾现场的先锋、养老院里的护工、太空探索的勇士。在这场面向未来的长跑中,宽容与耐心是我们最应携带的精神装备。因为每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都曾有过它的学步期。
作者:苑广阔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