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及中国对虾产业呈现多维度发展态势。去年,中国作为对虾养殖大国,对虾产品贸易量、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对虾产业发展大会上,专家分析,全球对虾产业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中国、美国、欧盟等为主要进口方,亚洲引领产量增长,加工增值成竞争焦点;中国对虾产业贸易表现突出,消费市场呈现差异化需求,产业正经历多方面的调整与变革。
全球对虾市场格局保持稳定
“全球水产品生产与贸易格局正发生显著变化,水产品价值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水产品被用于食用消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渔业官员谢琳·安东尼萨米指出,在生产端,全球水产品总产量从1970年的6550万吨升至2022年的1.85亿吨,养殖产量已超越野生捕捞,占比近70%,其中南美白对虾主导养殖市场,生产重心持续向亚洲转移。在贸易端,去年厄瓜多尔、印度、越南、印尼和中国占据全球前五大出口国地位。值得关注的是,消费端呈现分化特征,去年美国市场半加工冷冻虾占比48%,精深加工品进口量同比增长26%。同时,中国精深加工品出口也呈增长态势。东南亚市场则因餐饮业复苏,带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消费量上升。她认为,生产国正在成为更加强大的市场,未来亚洲将持续引领产量增长,加工增值产品与替代市场开发将成为竞争焦点。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方面,去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均有所突破,进口总量达到1110万吨,对虾产品贸易量、贸易额仍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在对虾养殖方面,养殖面积与产量变化特点鲜明。北方山东东营、滨州等地养殖面积曾大幅增加,近年增长趋缓;南方因养殖面积约束,转向精养模式,小棚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成为产量增长主方向。但近几年,对虾市场价格低迷,小棚养虾面积在增长几年后趋于稳定,陆基工厂化养殖也未增加,特别是出于效益考量,许多地方改养斑节对虾代替南美白对虾,低产但效益可观,导致去年中国对虾总产量下降。从品种看,南美白对虾虽仍是主力,但养殖面积和产量双降,中国对虾养殖稳定,日本对虾、斑节对虾产量则有所增长。根据去年对虾饲料销量估算,去年我国对虾养殖产量超166万吨,与2022年183多万吨的产量相比有所下滑。市场消费环节,餐饮消费对虾数量减少,家庭消费数量增加。在全球对虾市场格局中,进口国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盟,市场份额超75%,加上日本约占80%,未来几年这一格局不会有大变化。他认为,中国对虾产业需积极调整策略,通过改变养殖品种、规格,提高存活率、减少病害发生等措施,适应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育种技术进入分子设计时代
数据显示,全国对虾育苗场数量超过2000家,呈现“小、散、弱”的特点,拥有自主选育家系、具备持续育种能力的育苗场不足5%。近年来,我国深耕对虾育种技术,致力于突破制约中国对虾产业的短板,实现种质资源快速更新。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任何建国提到,中国作为对虾养殖大国,养殖品种丰富多样,涵盖凡纳滨对虾、虎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去年,对虾产量约244万吨。在品种培育上,已成功培育出15个凡纳滨对虾新品种,涵盖快速生长、耐环境胁迫、抗病性强等不同特性,去年我国不带有特定病原(SPF)对虾苗种产量达2500亿尾。技术研究方面,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也有关键进展,构建了资源亲缘关系信息库,发现干扰素调节因子(IRF)基因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可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疾病防控方面,我国研发了自动核酸检测设备,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病原体。我国不同的养殖模式为国外业界创新养殖模式提供了多样性场景化参考方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介绍,凡纳滨对虾是全球扩张最快的养殖物种,美国在1984年开始支持“联邦海产对虾养殖计划”,建立SPF核心群体,SPF和家系选择育种成为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事件。我国在家系育种产业化应用上,完善了规模化家系选育技术,目前育种规模超2000个家系,已连续选育16代以上,建立了完善的家系系谱数据库。同时我国分子育种方面成果丰硕,查清了抗病遗传标记与基因,发现多个与抗弧菌性状显著相关的连锁群区域,解析了生长与抗病相关关系的关键分子与决定机制,建立了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培育出分子育种代表性新品种“中兴2号”,南美白对虾育种进入分子设计育种时代。
养殖业将向机械化发展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煜成介绍,我国作为对虾养殖与消费大国,养殖模式丰富多样化,区域性产业集群明显,华南与华东地区养殖产量高,精养模式效益良好,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行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经济方面,对虾市场价格低迷、国际竞争激烈,养殖户增收诉求迫切;监管方面,要保障优质产品供给、把控质量安全,推进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方面,环境容量标准缺失、装备与智慧化技术亟待提升。曹煜成表示,未来将持续推动全产业创新集成,推动对虾高效养殖计划,促进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陈军指出,我国水产养殖机械化率仅约33%,传统池塘和棚养对虾养殖设备种类匮乏,水泵、水车式增氧机占据主导地位;工厂化养殖设备则多借鉴鱼类养殖。对虾养殖设备发展需遵循一定原则,要考虑装备成熟度、劳动力成本、生产管理能力和具体养殖模式。他认为,尽管机械化、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但当前仍存在明显短板,如对虾起捕机械设备缺失。目前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生产要素的数据化、在线化,渔业决策的大数据化、智能化,有力助推了渔业智能化升级。
江苏铭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虾产业链总负责人周胜利提出,当前对虾产业处于全球化竞争,不同国家养殖成本有差异,中国养虾需找到应对策略。未来5年中国养虾格局将持续变化,小型家庭农场式养虾(产量10—20吨)有技术、人工和土地成本优势,抗风险能力强;租赁中小型规模养虾(产量50—100吨)面临租金、技术成本高和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园区和规模化养虾场(产量超500吨)更具潜力,有苗种、饲料和动保成本优势,养殖风险更可控。
消费市场呈现差异化需求
全球水产联盟(BAP)国际认证中国区市场拓展总监王信就全球对虾市场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目前全球对虾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52%,其中南美白虾消费呈现全球多元化分布,而黑虎虾消费则高度集中于亚洲市场。去年美国市场白虾供应量达98.3万吨,预计到2033年将增长至128万吨。去年日本对虾市场规模达49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增至78亿美元。欧洲市场呈现差异化需求,西欧偏好高品质虾类,东欧则更注重性价比。当前全球对虾产业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新兴市场开发压力、营销资金模式创新需求,以及平衡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利润的难题,产业发展的机遇在于持续扩大的市场规模和差异化的区域需求。
淘天有限公司食品生鲜&买菜生鲜品类负责人刘树灿指出,去年水产虾类消费市场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升级特征。从品类表现来看,海参、冻虾和大闸蟹构成消费前3名,冻虾及制品作为基础品类持续发力,其中虾滑实现3位数增长;消费人群画像显示,30—49岁的一、二、三线城市高净值人群仍是消费主力,同时下沉市场渗透率显著提升,银发族消费增速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渠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直播电商已成为新品引爆的核心阵地,而传统店铺渠道仍保持最高消费者偏好占比。这些趋势性变化清晰表明,我国水产品消费正在向多元化、品质化和场景化方向纵深发展。
上海懂鲜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金煌表示,当前对虾消费呈现健康化、便捷化趋势,预包装和即食产品需求显著增长,年轻消费者推动消费场景多元化。渠道变革方面,社区团购、生鲜电商等新兴模式快速发展,线下渠道则通过产品结构优化提升体验。建议企业采购精准化,提升库存周转率;渠道多元化,开拓新兴渠道;产品差异化,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重点关注盐冻工艺等技术创新方向。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