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不仅连接河两岸,而且连接历史,连接未来。
近日,芷江龙津风雨桥被央视报道后出圈。其实在怀化,还有很多古老而又优美的风雨桥,融入天地自然,美得令人心痛。
风雨桥亦叫福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不仅连接交通,还可避风雨,更是侗乡人的精神活动空间。
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其中,通道坪坦河上的永福桥、廻福桥、永定桥、普济桥、廻龙桥、中步头桥、中步二桥、观月桥等“坪坦风雨桥”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了通道百里侗族文化长廊的亮丽景色。
永 福 桥
永福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为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全长19.32米,宽3.8米,11廊间,单孔净跨16.2米。
廻 福 桥
廻福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高步村村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为三墩两孔迭梁式木构架廊桥。回福桥18廊间,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全长42.5米,宽3.86米。装饰精巧、彩绘精美是福桥一个特色。
永 定 桥
永定桥位于通道岭南村高团,始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全长26.4米,宽3.55米,单孔净跨15.3米,11廊间,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
普 济 桥
普济桥位于坪坦乡坪坦村,始建于清乾隆25年(1761年),为单孔伸臂梁式廊桥,全长31.4米,桥面宽3.8米。桥的两岸各一个半空心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然而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拢。用这种工艺修建木桥极为罕见,被桥梁专家誉为“桥梁化石”。
廻 龙 桥
廻龙桥桥约长80米,桥面约宽4米。除了桥墩为石造以外,桥身全部用杉木拼接而成,没有使用金属构件,结构稳固坚实,而且造型优美,充分反映出侗族人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全桥分成两部分,共27格,每格进深四柱三间,梁架用八架,由檩、爪柱及檐金柱构成。桥梁及两侧檐板上有彩绘,均甚精美。
中 步 头 桥
位于中步村村东,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3年)。桥长28米,宽3.52米。桥建四柱三间穿斗木构架遮雨长廊,10廊间,披挂廊檐,两层双坡小青瓦屋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大修。
中 步 二 桥
中步二桥位于中步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全长仅14.2米,宽5.35米,共有5个廊间。该桥是湖南侗乡唯一一座人畜分道的福桥,人行道宽4.01米,畜行道宽1.34米。我们看到村民赶牛进出山寨,牛都会“走自己的路”,不用半声叱喝。功能齐备、设计匠心是该桥的特色。
观 月 桥
观月桥位于陇城镇路塘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一墩两孔,迭梁穿斗式木构架廊桥。桥长24.1米,宽5.38米。桥上建四柱三间木构架遮雨长廊,桥廊东西两头及中间分别建有颇具侗族风格的楼亭三座。
普 修 桥
普修桥位于皇都侗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虽然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造型别致,装饰华丽,是坪坦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桥全长57.7米,宽4.2米,等分成21廊间。桥上部为桥面亭廊,采用榫铆结构的梁柱,体系成整体。亭廊间的柱间设有坐凳栏杆和关圣殿、始祖祠、文昌宫三座神龛。柱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观,又保护桥面和托架梁。三个桥礅的亭廊上,分别建了八角宝塔,翠槛雕梦,桥头桥尾的门楼龙蟠凤舞,令人叹为观止。
文案:陶谋
制作:张雪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