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丰收时。9月9日,博山区第十三届猕猴桃文化旅游采摘节暨秋季黄河大集“巾帼好品”推介活动(以下简称猕猴桃采摘节)在源泉镇盛大举行。
现场人声鼎沸,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拍照,汇成一曲丰收的交响乐。今年,源泉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产量将比去年增加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预计接近7亿元。记者注意到,连续13年,博山猕猴桃已经成为“网红果”“流量果”,如今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赋能文旅和地方经济。
猕猴桃采摘节带动了其他博山美食的销售。
从“一棵果”到“一盘棋”
9月7日,一个段子意外刷屏,博山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国先占和博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辉联手助农,为博山猕猴桃带来一波巨大流量。肯动脑筋,富有创意,可以看出博山区对于农产品销售的重视。
像这样既新鲜又亲切的场景,在猕猴桃采摘节上不断上演,东顶村陈勇、簸箕掌村刘强、福山村王延胜、因阜村张雷等几位“网红书记”,在博山网红达人大愚哥和老岳的配合下,和源泉镇岱北村许茂孝书记拍了一个“流量段子”。
在博山区,村居书记们在政府的引导下,正在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加入农产品销售链条。
猕猴桃采摘节当天,博山的村书记们排队拍起了段子。
这并非偶然。早在今年4月,博山区就邀请“网红书记”和本地主播齐聚域城镇,探讨“带货助农”。7月,又联合淄博市总工会举办农副产品推介会,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等各方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为“博山农品”打开销路。
就像源泉镇党委书记李晓剑所言:“一颗猕猴桃,引出的是多元发展的活水泉。”的确,从富硒丹参到禽蛋蔬菜,从日用玻璃到机械制造,从健康食品产业园到乡村旅游线路,一条条“副产品链”正在猕猴桃的牵引下铺展开来。
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这背后是一次城乡融合的发展实验。如今,源泉镇已有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50个,还孕育出国家级家庭农场案例、省级示范社等一批样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政府因势利导的推动与扶持,也是“以点带面”的政策考量。
国先占直言,博山的目标不仅是让农民口袋鼓起来,更要形成“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格局。今年,博山区策划实施了20个重点特色农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努力把一颗果子做成一片产业,把一地产业做成一方品牌。事实上,根据统计数据,博山区猕猴桃种植共涉及7个镇办,总种植面积约2.8万亩。
十七年前,源泉镇在淄河两岸栽下第一棵猕猴桃苗。谁能想到,这颗小小的果子,经过十七载风雨,如今已成长为江北地区规模领先的猕猴桃产业集群。四千余户农户依托产业增收,近万群众借势就业致富,“博山猕猴桃”从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市场,更摘下国家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然而,人们谈论的已不仅仅是果实本身,而是这颗猕猴桃背后,所折射出的治理智慧、产业布局和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在博山区,一棵猕猴桃果树带动的不是一个果农、一个村庄的收入,而是成为一个乡镇的经济抓手。
源东村董以奎夫妇在园子里采摘猕猴桃。
高科技破解“四短”难题
丰收的底气,更离不开桃农们的辛勤与智慧。
“我们不仅要会种果,还要懂科技。”博山猕猴桃协会会长王志广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专家教授来田间授课,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再把新技术带回家乡,以培训班、现场会的形式推广普及。如今,免耕、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等新方法已成常态,猕猴桃的品质和产量明显提升。
源泉镇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翟慎红介绍,源泉镇利用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鲁东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各种新模式、创新新技术、科研数据对照,力促形成山东省猕猴桃生产中的各项标准化最佳数据。
王志广的家乡源东村,是源泉镇猕猴桃的核心产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果园,2000多亩猕猴桃承载着全村880户人家的希望。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采摘期短、储存期短、货架期短、销售期短等等不利因素困扰,猕猴桃产业备受制约。“四短”问题让农户每年一到收获季就心里打鼓,怕果子卖不掉、卖不上价。
源泉镇是博山猕猴桃核心产区。
如今,情况大为不同。依托“冰库”项目,猕猴桃储存期被大大延长。从现在开始,到春节前后,上万吨果实得以错峰销售,避免了集中抛售的尴尬局面。王志广说:“这是产业链延伸的第一步,让果子卖得上价,也卖得更稳。”
与此同时,当地还在不断探索新品种和新技术。源泉镇特色产业办公室主任翟慎红介绍,目前镇里正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力求在标准化生产上形成“博山经验”。尤其是“博山碧玉2号”这一新品种,抗涝、抗逆,长势喜人,正逐步推广。
源东村第一书记马磊表示,由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储存方式的更新和新品种的加持,目前村民一共种了4000余亩猕猴桃园,不仅村里千余亩土地全部种植了猕猴桃,而且还承包了周边许多闲散土地,猕猴桃已经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
对桃农们来说,这些科技的注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希望。猕猴桃已不仅仅是农产品,它正在变成科技与产业结合的载体,撑起了一个地方的未来。也就是说,猕猴桃通过解决储存问题,带来了一整个冷库项目,一整条产业链的落地,这种思路正是在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农业发展难题。
采摘节成了农产品展销会。
让果子飞出山的“80后”
在源泉镇天津湾西村,80后李政正忙着调试果园里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几年前,他返乡创业,流转120多亩土地,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猕猴桃园。如今,他的公司亩产稳定在5000斤,而年产量则达到70-80万斤,销售额超过200万元。
和父辈不同,李政懂电商。早在建园之初,他就组建了30多个微商团队,随后迅速转向社区团购,再到短视频带货。如今,他的猕猴桃通过达人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李政说,他要做的就是种好果,把好质量关。
线上销售占比超过六成,线下采摘体验依然火热。李政形容这是一种“双轨驱动”。他坦言,消费市场变化太快,唯有抢先一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与平台合作,到引入冰温水分子保鲜技术延长保鲜期,再到对接京东、盒马的全国分销网络,他的公司不断突破,迅速成长为本地最大的线上销售商。
李政的故事,也是新一代“新农人”的缩影。他们懂技术、会营销,能用互联网思维重塑农业产业链,让山里的果子飞出家门,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
如今,源泉镇猕猴桃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产量将比去年增加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预计接近7亿元。同时,依托辖区内丰富的“山水田园”旅游资源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推动特色产业、红色文化、旅游观光等农文旅有机融合发展。连续13年成功举办的猕猴桃文化旅游采摘节,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博山猕猴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猕猴桃采摘节,当然不仅仅只有猕猴桃。
答案,显然更为深远。
在博山,猕猴桃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一座城市敢于突破的勇气,象征着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也象征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猕猴桃显然只是一个坚实的支点,它撬动的不仅是农户增收,还有科技应用、电商创新、文旅融合,甚至是产业升级。政府的引导、网红村书记们的流量、桃农的努力、新电商的探索,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正如国先占所言:“乡村振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需要各方携手共进。”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姜涛 李波 通讯员 高倩 孔祥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