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晓中 时雨景
●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体系布局的协同优化,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的新广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紧密切合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导引,提升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超前引领性
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大会提出,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能力、提升容量,对标一流、争创一流,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加力优化学科设置、打造学科集群,推动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学科在各自赛道办出优势,持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影响力,高高扬起高等教育这个龙头。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性,深刻认识教育在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厚根基、支撑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跃升、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集聚成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关键抓手。当前,要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体系布局的协同优化,为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托起一个具有雄厚实力的新广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市场需求为牵引调整学科专业设置
高校学科是知识学科和组织学科的结合体,其优化调整应由国家行政权力、学术共同体权威、市场调节机制三者共同发挥作用,既可确保学术组织的公共属性与学术自主性,又能保持学术组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科设置调整与组织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学术共同体的保守倾向致使学科专业之间的边界及学科专业通向科技与产业的边界封闭阻隔,以及市场调节机制固有的功利导向与短期倾向,导致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及交叉学科发展面临资源配置失衡与制度支持不足的多维困境。这种多维困境凸显了以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为牵引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市场需求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战略实施的关键支撑,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产业体系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产业布局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安全关乎国家安全稳定。第二,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应用场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效率提升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明确方向,也是形成“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良性循环的关键。第三,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依托,也是推动市场需求提质升级的重要引擎,市场需求引导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由此可见,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需要,紧密切合产业、行业、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为导引,提升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超前引领性。
高校现有学科专业设置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相适应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双百行动”及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的有力实施,广东高校的产业人才供给能力日益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断提升。但同时必须看到,现有学科专业设置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适应。
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设置较少,部分高校仍保留大量与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不符的传统学科专业,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产业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困于“规模扩张”与“热点追逐”。部分高校在办学竞争压力下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片面追求“大而全”,导致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等方面难以支撑专业发展。
三是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失衡。广州、深圳、珠海等地高校云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较为全面。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校数量较少,专业设置相对单一。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既面临起点低的先天不足,又面临资源匮乏的现实难题。
推动特色鲜明的高校和学科在各自赛道办出优势
加快高校分类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分类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培养拔尖人才、领军人物,也要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这就意味着,对于高校而言,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自发展定位,并根据不同科类推动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同时,对于具体高校来说,要处理好高校整体定位与学校内部学科专业多类型发展的关系,对于部分有特色优势且发展前景良好的学科专业应继续鼓励和支持其在原有类型上办得特色更加彰显、优势更加突出。总之,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做好做优特色学科专业,构建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不同赛道上争创一流。
深化新工科建设,推动关键领域科技创新。高校要重视新业态、新技术、新布局等给理工类学科带来的挑战,改造和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推动现有工科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凝练和遴选出多个重点支持的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探求新的学科增长极,培育新的工科领域。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契合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复杂性和联动性要求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体现交叉性和融合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涉及单一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以及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因此,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加强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的多元设计、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培养具备跨学科、跨领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壮大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新兴学科源于对社会现实需求的映射与回应,以新的知识体系为表现形式,服务于产业“风口”、市场新兴潮流。高校应瞄准与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助力广东发展机电技术和数智技术两大优势,培养新规则的重要创设者、新赛道的重要主导者。
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增强改造传统产业的智力引擎。广东传统产业基础好,电子信息、石化、家电等优势产业持续引领全国。为促进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巩固和优化,高校应在基础学科建设上持续下功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
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人才。以关键科技研发为中心,广泛汇聚高校科研资源,重点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人才。建好用好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广东强芯”、核心软件攻关等重大专项,从未来产业需求凝练科研课题,促进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增强“从0到1”的创新能力。
改革基层学术组织,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直接承担传递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发挥知识服务职能的最基本单位。在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同步推进基层学术组织的改革和优化,重视学科自然生长所需的组织环境要素与知识演进逻辑,整合原有的基层学术组织,完善学科组织的职能,为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物理空间和科技基础设施,并基于不同类型学科交叉研究的特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平台机制,实现学科组织化与建制化。通过内部体制机制多元化改革,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切实担负起以高水平科研创新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构建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授权、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任务需求与激励赋能相结合的导向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卢晓中: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
时雨景: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GD24ESQ03)阶段性成果
投稿邮箱:lilunbu@126.com
【作者】
南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