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笔记是学习记录工具,更是促进深度学习、元认知调节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笔记有何创新功能及实践样态?
笔记的数字化转型:
提升记录的智能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纸质笔记逐步向电子笔记、数字笔记和智能笔记转型。智能笔记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实现关键词检索、个性化推荐和知识图谱构建,学生可在大量信息中迅速定位重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信息整合能力。同时,数字化手段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记录和复习。电子笔记的便捷共享功能也为个性化学习和小组讨论提供了可能。通过共享平台,学生可以互评各自的笔记成果,从而激发多角度思考和批判性讨论。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笔记的表现形式,更为学习过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笔记的元认知策略:
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笔记不仅记录学习内容,更能促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思考、总结和反思。好的笔记不仅记录知识,还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和评估的平台。在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笔记作为针对性工具,借鉴康奈尔笔记系统,通过在笔记中设置反思轨迹、疑问记录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每项学习完成后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疑问,并尝试解答。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偏差和知识盲点、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定期对笔记进行回顾和总结,使笔记成为自我监控的有效工具。
笔记的个性化与差异化:
因材施教激发潜能
传统“一刀切”的笔记模板往往难以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笔记模板和指导策略。例如,对于善于系统化分析的学生,可以推荐结构笔记或思维导图,帮助他们厘清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对于富有创意、善于联想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尝试使用手指草图结合多媒体的笔记形式,突出思维表达与创意思维。教师借助自适应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工具,可实时评估学生笔记中的知识覆盖和结构缺陷,根据学生笔记内容及时反馈学习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个性化笔记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符合自身认知特征的知识框架,也有利于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
笔记的跨学科应用:
整合资源构建知识网络
在跨学科应用中,学生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通过笔记进行联结,构建起多个维度的知识框架。通过记录和整理各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形成多维度知识网络和综合性问题解决方案。例如,利用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文科的观察表达,设计跨学科的案例分析;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交叉,探索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跨学科笔记时,应鼓励他们打破学科壁垒,采用图表、流程图、关联图等多种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将碎片知识系统化,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记的动态化与持续性:
记录成长与学习进阶
学习是一个持续积累与不断更新的过程。笔记的动态化与持续性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变化。动态化笔记可实现对学习过程、思维演变和知识进化的实时追踪。借助云存储和移动终端,学生可随时更新笔记内容,形成个人知识库和成长档案。教师可以进行定期检查和阶段性复盘,通过笔记总结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对笔记进行完善,将笔记转化为学习成果,记录个人成长。这种持续更新,不仅有利于学生回顾反思学习历程,更能在长期积累中见证认知进步。
(作者李金云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靳博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