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堪称一场“机器人主题乐园”。200余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集中亮相,其中首发新品超100款,数量创历史新高,是去年的近2倍。从蹒跚学步到优雅前行,从实验室到工业量产,从工业制造到生活服务,从医疗护理到应急救援,创新无限的机器人行业正在走进规模化、产业化的“Next Level”时代。
各显神通
机器人也会玩传统手艺?在热闹非凡的机器人市集,千寻智能的人形机器人Moz1化身“非遗小传人”,拿起竹签,一招一式复刻起老手艺——穿糖葫芦。不多会儿,一颗颗圆润饱满的山楂被稳稳固定,再裹上一层糖衣,一串鲜亮诱人的冰糖葫芦就制作好了。
Moz1的“绝活”可不止这一样。在点单互动区,观众只需扫码下单,Moz1即可化身“贴心服务员”,轻松识别饮品品类并精准抓取递送。光影复杂、环境干扰?这些在Moz1面前也是小Case!有了Moz1这个“收纳小能手”,一堆杂乱衣物转瞬即可变身“豆腐块”。
“得益于Spirit V1 VLA模型的强大AI算法,Moz1的机械臂能精准识别衣物领口,并抚平褶皱、利落对折衣物。”千寻智能现场工作人员解释。
当下,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界的流量担当。穿梭在大会现场,各类人形机器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令人目不暇接。
大会开幕式上,“天工2.0”化身主持人登上舞台,稳定完成了高难度、多环节的主持任务;在宇树科技展台,两个佩戴头盔、拳套的人形机器人现场表演起了“格斗”;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台,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团队自主研发的Q系列机器人,现场展示了根据自主轨迹规划与导航,实现挂扳手、采摘苹果、射箭等不同场景下的操作任务;在优必选展台,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通过精确视觉识别和在线轨迹规划算法,完成了复杂的动态随机分拣任务……
机器人何时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公司前不久发布的人形机器人R1,最大的特点就是性价比更高,低配版定价仅需3.99万元。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已经迈入‘技术突破—资本涌入—场景落地’的加速期。”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表示,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良好载体,有望在家政服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边防海防、教育医疗等场景发挥作用,拉动新消费、催生新产业、扩大新就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变身“魔法”
从单一用途到“变形金刚”,机器人的功能日渐丰富。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赵同阳说:“在商业场景中,虽然最初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效率还不足以实现广泛应用,但未来想要进入千家万户,势必要从简单的场景应用起来,等到它们的行走能力、奔跑能力足够的时候,就可以去做巡逻、巡检这样一些工作。”
早上是“送餐员”,中午是“清洁工”,晚上是“巡逻员”。此次,云迹科技推出的UP机器人打破了传统服务机器人功能单一的局限,在酒店场景中可以实现“一机多能、分时复用”的突破性创新。
云迹科技现场工作人员祖杨介绍,复合多态机器人UP之所以能够一“人”多能、一机多用,凭借的是开创性的模块化设计。通过全球首创的“1+N+AIoT”模块化架构,UP机器人支持秒级功能切换,其自主研发的通用底盘可适配多种功能上仓,灵活覆盖各类服务场景。
这款机器人的另一大突破在于多机智能调度,形成“机器人服务军团”协同作业。在送餐高峰期,两台UP机器人可接力配送;清洁过程中,清扫机器人可呼叫送物机器人协助清理垃圾。这种群体智能不仅适用于酒店,还可拓展至医院、工厂等复杂环境,实现跨楼层、跨场景协作。
机器人可以在一个固定场景中灵活切换不同角色,也能在不同场景里担当更多任务。今年,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两个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分别是专为“银发族”量身打造的载人轮足机器人GoMove与服务机器人GoSide。载人轮足机器人GoMove宛如一辆便携的代步车,甚至可以带着机器人座椅上的老人平稳上下楼梯,确保老人的身体处于自然坐姿。而服务机器人GoSide则像一位智能管家,当现场工作人员发出“拿毛毯”的指令时,机器人能迅速响应并精准执行指令。
无限未来
从楼宇配送机器人到手术机器人,再到教育机器人……伴随科技的日新月异,如今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跑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走进中国电科展台,一款半人马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从外形看,它像科幻片里的“地面突击队”:下身是灵活的轮足组合,上身则装备了机械臂。它能像四足机器人一样稳步前行,也能像轮式机器人一样高速移动。
“半人马机器人腿部有5个自由度,与传统四足机器人相比多了两个自由度,这让它运动更加灵活,能够实现零半径转弯,具备侧向、斜向、横向等全向运动能力,并可根据不同地形自主切换行进步态,有效提升机器人系统效率和对复杂地形适应性。”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产品经理刘凯旋告诉记者,作为一款已真正走向应用的工业级产品,半人马机器人整机32个自由度、双臂可提供12公斤以上的抓举力,可替代人类安全地完成灾难救援、治安维护等多种任务。
如果说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灵巧手则是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展台,一款智能灵巧手颇受关注。自动化研究所工程师、中科硅纪(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天懿告诉记者,这款类人自由度灵巧手主要面向高端科研和技术验证需求,“五指齐全”的它凭借21个驱动控制25个自由度的设计,能轻松完成穿针引线、调制咖啡等精细操作。
机器人的世界足够精彩,未来还将带来无限可能。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说,机器人产业是未来产业、新型产业,可能会达到万亿元的规模,在这样巨大的机会中,要发挥它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今后,机器人不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是包含脑、眼和行动协同的具身智能体,通过这样一个系统支撑,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AI+机器人,真正让它们看见世界、理解世界、行动于世界。”(经济日报记者 敖 蓉 沈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