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州法院民一庭成功调解一起未成年人打架致人受伤的健康权纠纷案件,用司法温情为青少年成长筑起护盾。
案件源于一次网络摩擦:少女小丽(化名)在社交平台发布穿搭视频,网友小美(化名)评论 “土气”,双方在评论区激烈争执。情绪失控下,小美邀约小丽线下 “理论”,小丽携 1 名朋友赴约,小美则带 3 名闺蜜到场。见面后,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小美及其同伴推搡、踢打小丽二人,致其身体多处受伤。事后,受害方家长将小美及其监护人诉至法院,索要赔偿。
承办法官受理案件后,意识到本案绝非简单的赔偿之争,其背后折射出未成年人情绪管理、网络行为失范、家庭教育引导缺失等多重问题,处理结果直接影响涉事少年的成长轨迹。若简单判决,虽能定分止争,却难以弥合心结,甚至可能激化矛盾。
为此,法官并未急于开庭,而是将工作做在庭前。她多次通过电话与双方家长沟通。面对被告家长,法官不仅从法律层面明晰了监护人在此类侵权案件中应承担的无过错责任,列举类似判例以释明法律后果,更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语重心长地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导其认识到暴力绝非解决问题的途径,督促其加强对孩子的关注与引导。面对情绪激动的原告家长,法官则耐心倾听其诉求,悉心安抚情绪,并作为中立的桥梁,积极协调双方在赔偿数额上的分歧,寻求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方案。
经法官不懈努力,双方家长从对立转向平和,同意线上调解。调解中,被告父母向原告家人鞠躬致歉,反思教育疏忽,承诺加强孩子法治教育、规则意识与情绪管理培养;原告方受触动,接受歉意并谅解。最终,双方就赔偿数额达成一致并当场履行,纠纷圆满化解。
法官寄语
青春之花的绚烂绽放,既需自由生长的空间,更需规则与责任为之守护。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难免行差踏错。家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其引导教育是帮助孩子‘修正航线’的关键。监护之责,远不止于‘吃饱穿暖’,更在于教会孩子明辨是非:须知暴力绝非勇敢的证明,只会造成伤害与漠视规则;一时冲动或留永久遗憾,冷静沟通、勇于担当方为真正成长。让我们携手,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的美好未来。”
作者:秦丹
编辑:许沥心
责编:马宁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