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合肥科学岛上春意正浓。这座承载着安徽顶尖科研力量的“智慧之岛”,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科学家”——来自全省的14支青少年团队,手握自主研发的水科技项目,角逐唯一席位——“水奖”安徽赛区特等奖,并将代表安徽参加全国比赛,朝着最终目标“2025年度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进击。
评委席上,有中科院物质研究院副院长、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等,选拔标准之严、之高,从评委团队就能看出。
什么是“水奖”?
崭露头角的青少年选手有多创新?
记者直击现场
看安徽青少年成为创新主角
争夺“水奖”唯一入场券
“水奖”,即为水科技发明比赛,国际最权威的“水奖”,是由斯德哥尔摩水基金会设立的“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活动,迄今已有28年的历史。每年,不同国家和地区会选拔出最优秀的获奖学生来参与此项国际赛事。最终优胜者将获得由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赞助的5000美元奖金、证书和水晶奖杯。
4月13日,合肥科学岛上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安徽赛区发明创新类项目特等奖评选,就是为了选拔出代表安徽的水科技项目,参加全国比赛,争夺今年唯一一张通往斯德哥尔摩国际舞台的入场券。这场赛事由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省环保宣教中心、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承办。
安徽省科协委员、水科技发明比赛安徽赛区组委会常务副主任童宗兵告诉记者,亮相本场赛事的14支团队,是从全省800多支团队中选拔而出,分别来自怀远一中、安徽省庐江第二中学、合肥一中、合肥八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中学等。
入围项目涵盖了实地调研、科学实验、系统设计等形式,包括了水质监测、水污染治理、节水用水技术等多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应用了数字设计、先进制造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这次我们选拔的项目,都是实用性和创新型兼具,展现出安徽青少年扎实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正因“水奖”含金量极高,此次比赛的专家评委们也都来头不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艳、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贾良清、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斌等坐镇评审,让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了普通竞赛的范畴,成为江淮大地青少年科创实力的全景式检阅。
现场紧张程度
堪比“研究生答辩”
安徽赛区特等奖评选现场,合肥现代科技馆化身为未来科技的试验场。来自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和包河区外国语实验中学的团队,带来了“浮阀式黄河流域移动式监测装置”项目。
参赛选手刘依凡在台上介绍,他们设计出一款轻便、智能的浮阀式监测站,能够通过北斗定位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实时检测黄河水质并对凌汛、泥石流等水患进行预警。目前,他们在小型救生圈上加装传感器等零部件,并开发了数据记录和分析类平台,可以实时传输、记录水温、浊度等数据。
刘依凡和队友王馨元的陈述引得评委频频颔首。而在答辩环节,面对评委们“如何保证传感器在浑浊水体中的精度?”“如何实现精准预测泥石流?”“如何在水情不同的地方使用?”等追问,团队成员立即掏出实验装置,一边演示一边进行讲解。现场紧张程度堪比“研究生答辩”。
刘依凡、王馨元讲解“浮阀式黄河流域移动式监测装置”项目
带来“利用水龙头中流动水的动能发电并提示节水的LED灯系统”项目的怀远一中选手余来恩、蒲斌,也经历了专家评委们的高频发问。“控制系统使用的是芯片还是其他?”“没有水流时怎么让LED灯持续发光?”等问题,让结束答辩后的余来恩仍处在紧张状态。
“由于经常看到同学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我们就想着通过把水能转化为电能,不同水流量会亮起不同颜色的灯进行警示。”下台后的余来恩,手指仍在微微颤抖,还未从台上的“头脑风暴”中平静下来。虽然最终未能取得全国大赛的名额,但他们觉得收获颇丰。“专家的提问让我们意识到发明装置的不足之处,我们会继续优化装置,争取明年带着升级版的系统再来参赛。”
探索针对青少年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翻开这场赛事的
入围项目名单
好像一部现代治水技术的
“微缩百科”↓
有基于物联网和北斗定位技术发明的便携式堤坝渗水检测报警装置、结合柔性触手开发的水面漂浮物收集无人船,还有更为专业细分的项目,如壳聚糖负载氧化铝微球的制备及其深度除氟研究、降解水体有机磷的碳量子点催化剂Se-CDs等。
“这些孩子把科创小论文写在了江淮大地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水科技发明比赛安徽省评审委员会主任吴斌感慨,这些青少年将从化学、物理、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诉说着“知行合一”的创新故事。
参赛选手演示“北斗之焰——野外全能求生宝”项目
而在这场青少年科创盛宴的背后,是安徽精心构建的创新培育体系在持续发力。
赛事组委会常务副主任童宗兵透露,今年赛事首次允许往届获奖项目“升级返场”,此举催生了多个迭代创新案例。
曾获上届安徽赛区二等奖的“螺旋推进式水面无人清洁车”项目,经过改良升级,在今年获得了安徽赛区入围全国赛的唯一名额。“我们之所以允许往届发明创新类一、二等奖获奖作品经完善提升后再次推荐,就是为了鼓励学生持续创新,促进优秀成果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此外,在赛事推进过程中,全省各个地市积极响应。如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学会,为赛事专门开展了教师科创技能培训活动,给参赛师生提供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培训使用3D设计软件、Mind+软件、Linkboy软件等多种工具,助力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童宗兵介绍,回顾安徽赛区过往赛事,今年参赛作品量创历史新高,且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的作品占比显著提升,反映出安徽青少年在科技创新能力上的不断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将借鉴针对创业者的“创客空间”模式,率先探索针对青少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系,让青少年的智慧真正响应时代的命题。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报科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刘小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