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的8月,格外炽热。正在埃及老家过暑假的小明,喜欢一边翻看手机里的照片,一边给朋友们讲述自己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求学的故事。“这些实训记录是我最珍贵的记忆。9月开学后,它们会继续陪伴我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对于未来,这位埃及青年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期待。
从尼罗河畔到海河之滨,小明的津门求学故事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更映照着中埃职业教育合作的光明前景。
“光明磊落,志在千里”,这是小明为自己取中文名字时的心声。一年前,作为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学生,因埃及鲁班工坊“3+2”项目的选拔,他获得了来华留学的宝贵机会。初到天津时,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曾让他忐忑,但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很快用真心温暖了他。“中国同学教我包饺子,实训室的机床更是成了我们交流的‘话题’,我们有很多‘共同语言’。”小明说。
在鲁班工坊的课堂上,小明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从数控机床机械结构理论到工业机器人实操,从电加工技术实训到技能大赛备战,中国“工匠精神”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我们加工的零件不是模型,而是未来工厂里会用到的真实部件!”“教学—生产”无缝衔接的模式,让包括小明在内的留学生们迅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此同时,7000多公里外的埃及鲁班工坊里,他的同胞们正通过同步更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操作着与中国课堂相同的先进设备——这种“镜像式”培养,正是鲁班工坊的创新精髓。
在前不久举行的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小明紧握毕业证书,目光坚定。这份证书不仅标志着他在中国高职阶段学业的圆满收官,更连接着更广阔的舞台——凭借优异成绩,他获得专升本资格,将继续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攻读本科。更令他开心的是,目前,埃及鲁班工坊已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成了就业培训基地,拓展了学生们的就业合作渠道。“园区的新能源车企急需会操作中国设备的技术人才,我们的技能恰好是‘金钥匙’。”小明所说的“金钥匙”,正是鲁班工坊以EPIP(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模式锻造出的“中文+技能”复合能力。
与此同时,埃及鲁班工坊的育人网络也在不断延伸。随着数控技术本科专业和研究生项目的增设,“中高本硕”贯通式培养体系逐渐成形;中埃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标准与人才标准深度融合。
现如今,鲁班工坊不仅连接着中埃两国的教育梦想,更为上合组织国家的青年铺就了一条技能报国、合作共赢的成长之路。当小明和他的同学们在数控机床上精雕细琢时,他们刻下的不仅是精密零件,还是交流合作的成长印记;当鲁班工坊的灯光在开罗和天津同时亮起时,照亮的不仅是课堂,更是青年学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