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两个维度作出的国家战略。
2016年6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合肥高新区是核心承载区。2020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正式揭牌,并以鲜明的科创特色在全国各自贸试验区受到关注。而合肥高新区,正是“科创自贸”建设重要区域。
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对“国家战略CP”,会有什么战力?
在合肥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发展规划、产业和资源要素等对接融合,正在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
自2020年9月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以来,合肥高新区作为重要区块,坚持以制度创新推动“科创+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两条创新主线,持续强化土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保障,打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之间的链接,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新特色的“双自联动”建设路径。
落地全国首个智能无人车公开道路商超配送模式、成立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正是由于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型开放功能与自创区的科技产业创新功能联动,合肥高新区才能开展多项类似的首创性探索,对安徽全省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并有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
改革往往不是什么宏大话语,而就是针对现实中的难题,给解决问题的人足够的空间,从试错中试对,进而探索出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
这是一种赋权,也是一种方法,更是在赋权中找到方法。
“更大改革自主权”
合肥高新区繁忙的街道上,三轮车般大小的无人配送车常穿梭于车流之中,成为一道独特风景线。
四维图新、科大国创、海康威视、白犀牛、中科星驰、中科智驰……一大批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聚集。这些企业探索无人驾驶技术,必须接受真实道路测试的严格考验。
“自贸试验区赋予了我们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帮助我们打破部门职责、信息壁垒,在安徽省率先开放路权,给企业开展场景测试。”合肥高新区自贸局相关负责人说。
2022年,合肥高新区成功完成全省首个智能无人车公开道路测试,落地全国首个智能无人车公开道路商超配送业务模式。
白犀牛智达(合肥)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7月落户合肥高新区,目前在合肥部署智能无人车近100台,完成里程数超200万公里。公司负责人说:“这种公开道路测试能够提供复杂的场景训练,对企业而言是智能无人驾驶技术从‘实验室验证’迈向‘真实场景落地’的关键一步,对于我们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瓶颈尤为重要,既能加速技术成熟,也能为商业化铺路。”
得益于更大自主改革权,合肥高新区如今不断加大场景应用支持力度,加速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就近应用,为企业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更多创新“试验田”。据了解,今年将打造30个标杆性城市应用场景,推动30个产业场景项目合作。
建立全国首座量子示范变电站,实现量子技术在电力行业产业化应用的重大突破;发布新一代通用智能体平台Thingo,标志着中国团队自研智能体技术从“单一交互”迈向“多维协同”全新阶段……
“双自联动”政策叠加优势下,合肥高新区科创成果不断,已基本形成“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科创体系,并且,集聚了量子国家实验室、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大科学工程和设施集群,中科大先研院、中科合肥创新院等22家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攀越科创高峰。
科创领域从“分粮”到“分田”
下好创新“先手棋”,是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使命任务。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在探索制度创新成果。
同样是“创新”,有何不同?
简单理解,可以把科技创新形容是“冲锋陷阵”,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而制度创新就像是“运筹帷幄”,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程度地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部署,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太过漫长,被业界称为是“死亡之谷”。
“死亡之谷”,其实就是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制度创新来解决。
对此,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核心功能加持下,合肥高新区依托中科大,开展“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在国家赋权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以技术转让方式,让科研团队拥有了完整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和处置权。学校不持有股权,但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方式享有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未来长期收益,在科创领域率先实现“分粮”到“分田”的突破。该改革案例入选了国务院“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二批典型案例”。
制度创新,重在解决科创中的共性问题。
如何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合肥高新区开展试点,对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方式实施转化的,在给予技术发明人股权激励基础上(激励不低于70%),创新成立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持股平台,将不低于10%的股权奖励给持股平台,形成技术发明人、技术管理人、新型研发机构7:1:2股权分配模式。
带着“为地方谋发展,为国家试制度”的使命任务,技术管理人员股权激励模式、新型研发机构股权投资改革……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涌现在合肥高新区块,扫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制度障碍。
“我们以制度创新推动‘科创+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发展两条创新主线,持续强化土地、人才、金融等创新要素保障,加快开展先行先试,打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集聚地之间的链接。”合肥高新区自贸局相关负责人说,现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双自联动”建设路径。
据了解,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还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推出量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创新举措,推动量子技术发明专利审批“绿色通道”等试点任务落地实施,为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通堵点。
合肥市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片区,合肥将把“科创自贸”作为立足点,着力打通“0-1”“1-10”“10-100”三个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阶段的堵点卡点,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大增量”。
“双自联动”新图景
有了合肥高新区先行先试的探索,如今,合肥越来越多地方探索路权开放,让无人驾驶的快递车奔跑在合肥的大街小巷。
“双自联动”政策叠加优势,使各项制度创新成果加速复制到其他区域。反之,其他区域难以突破的创新需求,也可以利用“双自联动”优势,在两区叠加的区域进行先行先试探索。“双自联动”区块,肩负着更重的改革创新使命。
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首个自贸试验区。这个开路先锋,也是最早开展“双自联动”探索的城市。而广东等先行地区也在开展“双自联动”探索,将其作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科创自贸”为发展特色,经过5年的发展建设,在推动制度型开放、产业链创新、深层次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
《合肥高新区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推进“双自联动”发展若干政策》从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鼓励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三个方面,出台了10项制度性创新政策。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高新区块共形成90余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6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1项在全省复制推广。
今年印发的《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选取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探索。“双自联动”已经成为国家推动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安徽自贸试验区自2020年获批建设以来,充分依托“科创+产业”特色优势,推进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联动、产业联动、要素联动、平台联动“四个联动”。
安徽省自贸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安徽自贸试验区将深入贯彻落实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深化探索“双自联动”安徽模式,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贸力量。(江淮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