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影视创作 应取长补短、学短济长

【影视锐评】

作者:舒云(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节目部主任)

当一部微短剧用5分钟讲完传统长剧20集的内容时,影视产业的生态正在改变。微短剧凭借“短直快”的叙事逻辑和“高密度”的情绪输出,迅速抢占用户碎片化时间。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同比增长34.9%。而长剧市场则面临产量收缩、收视率下滑的双重压力。

微短剧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对传统影视工业体系的“解构”。在传统影视生态中,明星效应长期占据重要地位——部分资本方、广告主秉持“明星即经济利益保障”的理念,一些平台也认为明星自带流量,可降低招商与播出风险,所以在投资、赞助、采购时,优先考量作品主创的粉丝量和话题度。在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知名演员的片酬占据了预算的大头,而编剧、服化道等核心创作环节预算受到严重挤压。这种“资源堆砌明星,明星反哺资源”的闭环,一度成为传统影视产业的一种生存法则。但微短剧通过算法推荐和内容创新,打破了这一底层逻辑:《逃出大英博物馆》《二十九》《夫妻的春节》《家里家外》等爆火的微短剧,都没有流量明星的身影,却收获了骄人的播出成绩。这一现象让行业认识到,“明星中心制”并非内容破圈的可靠密码,好故事才是吸引观众的根本。

微短剧对长剧乃至整个影视产业的冲击肉眼可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产业结构。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微短剧将取代长剧?长剧是否应该向短而生?答案藏在艺术史的规律中。正如电视剧的问世并未取代电影,流行音乐的诞生也未取代严肃音乐,艺术类型的多样化和共生性决定了长短剧集各有其存在的价值。长剧的优势在于其能承载更复杂的叙事结构、深沉的情感表达;而微短剧以高效的信息传递和情绪触达见长。长短剧集并不互斥,而是互补,长短共生共荣才是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

长短剧集要共生共赢,关键在于取长补短、学短济长。一方面,长剧需要学习微短剧如何增加作品的“密度”。一段时间以来,长剧的困境,根源不在于“长”,而在于“空”:注水剧情稀释了本应有的信息密度,因此简单粗暴地缩短集数、时长于事无补,必须向微短剧学习“加密”的能力,同时保留长剧的叙事纵深感。比如,美剧《人生切割术》讲述公司员工脑中植入分割人格的芯片,形成工作的“内我”和生活的“外我”,“外我”享受个人时间,“内我”承受生活压力的故事。该剧巧妙地运用这种设定探讨身份认同、科技伦理等深层主题,每集都信息量满满,剧情紧张刺激且意味隽永。国产剧《新生》也是以高戏剧密度吸引观众的成功案例。该剧讲述公司老板、女大学生、外企主管、记者等受邀参加骗子费可的追思会,一起回顾他的人生经历的故事。作品以远离陆地的孤岛构成“暴风雪山庄”式经典戏剧模式。在封闭的叙事空间中,出场人物虽然都是被费可欺骗的受害者,却各有秘密,各有所图。观众必须透过人物的讲述筛选信息、辨别真相,一点点拼接出人物形象,一层层解开故事真相,获得神秘紧张的观赏体验。这些作品获得市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讲述具备微短剧式的爽感,但其艺术质感却又远远高于一般的微短剧。

另一方面,微短剧需要学习长剧的质感。微短剧虽然以高效的情绪触达见长,整体制作质量却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微短剧不能仅仅停留在快餐文化的层面,而应注重情感表达和情怀抒写,向精品文化跨越。比如2025年春节期间爆火的微短剧《夫妻的春节》就做到了这点,在紧凑的叙事之外,还十分注重画面质感和情感深度,探讨了婚姻痛点、婆媳关系、家庭分工等犀利话题,带给观众深刻的社会思考。

此外,长短剧集的深度融合正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创作路径。这种融合绝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深度的内容生态重构。一方面,长剧可通过衍生微短剧番外,实现IP价值的深度开发。比如,热播长剧《九重紫》推出衍生微短剧《昭世录》。这类番外既能聚焦主线故事中的支线人物,挖掘未被充分展现的故事细节,又能以创新视角重构经典场景,为主线故事提供新的观赏维度。另一方面,微短剧“船小好调头”,凭借其灵活的表达方式和相对较短的创作周期,成为长剧创作的创新实验室。创作者可以在微短剧中大胆尝试新颖的题材、风格和叙事手法,待市场验证成功后再移植到长剧创作中,这样能有效降低创作风险。这种“长剧养微短剧、微短剧哺长剧”的良性循环,不仅能使IP价值最大化,更能促进内容产业的持续创新,正在形成一种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新型内容生态系统。

在影视产业的变革浪潮中,迷你剧还以“小而美”的姿态在长剧和微短剧之间开辟出了第三条道路。《我的阿勒泰》等以精练篇幅,既保留了微短剧的叙事效率和传播优势,又兼具长剧的艺术深度和文化积淀,展现出独特的市场价值。这种创新模式有效弥合了长剧的产能困境与微短剧的质量争议,其成功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趋势:影视创作突破了“非长即短”的二元对立,转向“长短相济”的生态融合。

影视产业的变革浪潮,正呼唤一场深刻的创作觉醒——内容创作回归故事本位的初心,长短剧集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让我们以“取长剧思想深度之长,补微短剧文化积淀之短;学微短剧叙事效率之长,济长剧内容注水之短”的智慧,构建多样共生、优势互补的影视生态。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故事既有微短剧的传播活力,又具长剧的艺术生命力,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影视华章。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人工智能+消费”加速融入大众生活
2025-04-16 10:46:00
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
2025-04-16 10:38:00
山东聊城:艾草青青产业新
2025-04-16 09:01:00
人民日报|盐城郭猛镇:你的名字,闪亮的地标
2025-04-16 06:54:00
影视创作 应取长补短、学短济长
2025-04-16 0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