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主题性绘画要有创造精神

中华民族是历史意识很强的民族。回顾近代历史的跌宕起伏,曾有过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光荣、苦难和奋斗故事。自2005年国家组织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来,上海、浙江、山东、湖南、广东等省区市和军队系统相继组织进行历史题材创作,其间涌现了大量的主题性绘画作品,也培养了一批能够驾驭重大题材创作的中青年艺术家。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目前主题性创作依然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践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历史画不是历史的图解

主题性创作,作品立意是重中之重。历史画创作属于艺术创作,不是历史事件的图解,而是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与诠释,优秀的作品可以反映出创作者所处时代对历史的思考。

例如詹建俊的创作《起家》,画面中,一群年轻的垦荒队员初到垦荒地,搭建帐篷安家落户,大风刮起,篷布飞扬,垦荒队员协力配合,场面生动,构图充满形式感,展现出创业者的精神气质,暗合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奋力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共鸣,因而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陈逸飞创作的《黄河颂》中,一名中国持枪战士站立在长城之巅,脚下黄河上空飞过一群大雁,展现了中国战士坚守国土的豪迈气概和坚定意志。它虽不表现特定的历史事件,但作品所含的精神张力却仍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感情波动和心灵震撼。

历史画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情感的艺术作品。俄罗斯画家列宾创作的《伊凡雷帝杀子》可谓历史画创作中的经典之一。画面上,沙皇伊凡雷帝在权力斗争中将铁头权杖砸进了亲生儿子的脑袋,然而失去爱子又使这位父亲悲恸不已,他惊恐地紧抱儿子,用手按住儿子冒血的伤口。各种情感的交织、人性的复杂体现得淋漓尽致,使作品产生了令人过目不忘的震撼效果,最终永垂画史。历史事件通常会有关键节点,优秀的历史画作要求创作者准确选取情感的触发点来切入创作,升华作品的精神境界,给予观众更多心灵思考。

这样的创作在国内也有成功的先例。闻立鹏创作的《红烛颂》中,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在背景一片红烛涌动的映照下显得非常动人,也展现出他高尚的人格精神。近年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启航》,巧构了一大代表辗转登上红船的生动场景,表明革命信念驶向远方的寓意。由此可见,题材只是一个大的主题范围,应该允许作者结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长,进行独立思考与深层挖掘,充分发挥创造精神。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对重要史实的披露,人类认识不断深化,不同时代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往往也有所不同。从这一角度来看,历史题材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值得我们重视。优秀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会将历史事件从事件的表层一步一步引向观者的思想和心灵深处。所以,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表现历史,就必然会面临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重问题,也必然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对历史进行新的、更为深入的思考。

也因此,投入历史题材创作的作者必须要对历史有公正的认识,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正确的历史观。创作工程的领导者和作者实际上都承担着一定的历史责任和艺术责任。正确认识历史从来需要胆魄和勇气,能够反省和正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史题材的创作者也应当站在民族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从历史环境的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在创作中体现时代精神,保持艺术作品持续的生命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研究

要加强对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相关的学术支持和问题研讨。创作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学术后盾作为支撑,因此学术研究的介入很重要,对于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充分交流。

在创作层面上,需要帮助艺术家在把握创作立意的同时,重视对历史的认识,挖掘作品思想深度,有更宏观的思考。这是作品能立得住的基础。历史画创作涉及的要素很多,难度较高,故艺术家自身也必须具有较强的艺术综合表现能力。

历史画创作离不开众多人物的构图组合,但这一点从整体创作情况来看还属弱项。过去虽然产生了不少好作品,但艺术作品浅层化、概念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展览展厅中满是人物活动场面,却难以发现一个动人的艺术形象,令人遗憾。特别是在多人物作品中,缺乏主客体呼应的有机构成,其中不少作品存在艺术形象概念化、空壳化的问题,人物关系像“排排坐吃果果”,摆拍现象明显,这也反映出创作者缺乏多样统一的构图处理能力。

特别是战争场面,很容易使创作趋向程式化。近几年创作工程中涉及锦州战役、济南战役、台儿庄战役等的作品都在展现攻城战,极其类同,有的甚至标题互换都可以。如何在画面上做到有所区别,找出各次战役的个性化特点,发挥创造力,使作品能够令人耳目一新,是创作者要努力的目标。重大题材的作品不只是群众场面的堆砌,而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形象。主题性创作的关键还是要塑造和展现主体人物的精神世界。为此,迫切需要我国艺术家在提高肖像油画的水平上下功夫。

历史画和主题性绘画的创作必须具有创造精神,提倡发挥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这些都需要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切磋,来不断提高作者的创作水平,所以学术交流要贯穿创作的全过程,保证此项工作的高水平完成,为国家留下更多的艺术珍品。

主题性绘画是一项严肃性、敏感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创造性劳动,对创作者的综合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和不同时代特征中最值得肯定与讴歌的精神风貌,挖掘、提炼、升华,展现出来,需要创作者有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精湛的艺术水准。优秀的作品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如果粗制滥造,就会因经不住历史的检验而被淘汰。因此,除了选择高水平、能够承担任务的优秀作者,还需设立一个真正熟悉历史和艺术规律并富有实践经验的指导和监督委员会,吸收以往成功经验,建立科学有效的生产机制,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动辄百余件作品同时进行工厂式生产的创作状况,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使国家的经费投入更有意义。

(作者:张祖英,系中国油画学会学术委员会终身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
主题性绘画要有创造精神
2025-04-27 04:19:00
黑龙江籍演员徐锦江,已向儿子交代后事……曾出演《倚天屠龙记》《射雕英雄传》
2025-04-26 13:05:00
“我和我的双争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启动
2025-04-26 07:51:00
网络文学“经典”应具有鲜明链接特征
2025-04-26 05:33:00
共赴春天的阅读盛宴
2025-04-25 0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