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指导,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以2020—2023年数据为基础,对广州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进展进行了全方位监测与评价。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广州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第一。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首次突破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量居全国第一。
《报告》发布会现场
《报告》结合国家、省、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及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四个服务,以构建与广州城市功能定位和未来目标相匹配的城市创新指标体系,科学监测评价广州科技创新水平。
2023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125.64分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125.64分,与作为基数年的2020年相比,2023年广州市国家战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生态4个一级指标得分均有明显提升,反映广州近年来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良好态势。
广州近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壮大,科学研究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前瞻布局培育新兴产业,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持续增强,创新驱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探索实现新进展,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深层次建设,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治理体系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构建人才发展“金字塔”“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体系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持续迈向优质化。
图1 广州创新指数及一级指标得分情况
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数量年增16.1%
《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市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全力做好广州创新服务保障。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44%;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数量达到136个,2020—2023年年均增长16.1%;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135.2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为12.96%;每万名研究人员高被引论文数为50.03篇/万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3027家,同比增长7.3%,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23家。
图2 广州国家战略二级指标得分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持续上升
《报告》显示,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83%,较上年增长0.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得分为106.46分;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0.5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75%;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到1027.91亿元,同比增长3.37%。
图3 广州产业创新二级指标得分
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3家
广州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充分挖掘科研院校集中、人才资源丰沛、技术创新体系完备的优势,持续健全高效、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市拥有国家级孵化器63家,省级孵化器34家,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共有1504家,接近2021年的3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50.82亿元,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4.2%;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73件/万人,同比增长28.45%;省级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比重65%。
广州通过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质增效,正稳步迈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图4 广州成果转化二级指标得分
每万人口研究生数91.84人
近年来,广州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逐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速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报告》显示2023年,高被引科学家人数达到了62人,相比2020年年均增长率为12.97%;年末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231家,较2022年增加4家;每万常住人口在校研究生数为91.84人,同比增长6.46%,人才储备进一步强化;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25.44万人,同比增长2.58%;每万从业人员R&D活动人员数为204.69人年/万人,同比增长25.15%。2023年广州持续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通过为企业和科技工作者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充分释放创新潜能,促使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图5 广州创新生态二级指标得分
黄埔区综合创新水平稳居全市第一
《报告》还对广州各区的创新水平进行评价。2023年广州各区齐头并进,创新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创新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到改善。
黄埔区综合创新水平稳居全市第一,近年创新资金和人力投入持续增加,企业创新表现突出,创新环境优越,8项指标在广州11区中得分均为最高。
天河区创新水平表现优异,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2项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一;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得分居全市第二。
南沙区创新发展势头较强,综合得分居全市第三,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5项指标得分超过80分,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番禺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科技企业发展迅速,创新环境不断改善,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三。
海珠区创新载体能级不断提升、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每万从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产出、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四。
花都区创新投入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质效齐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财政科技支出、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得分居全市第四。
增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较为均衡,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全社会R&D经费支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三,8项指标得分在11个区中排名均在第六至第八名。
越秀区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较多,专利产出效能释放、创新平台建设卓有成效,专利产出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居全市前列。
从化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每万“四上”企业法人中,“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居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指标得分进入全市前五;
白云区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财政科技支出增速较快,指标得分居全市第五,创新平台建设和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成效渐显,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七;
荔湾区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产业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指标得分在全市排名第三,规上企业R&D经费支出和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得分均居全市第七。
图6 2023年广州各区创新指数综合得分情况
未来,广州作为我国科技创新方阵中的排头兵,是支撑国家战略和引领科技发展的核心高地,未来需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四个服务”,聚焦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高质量有组织科研,增强国家战略支撑;加强产业前瞻性布局,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特色产业集群;着力打通研发和产业转化堵点,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能;持续完善创新要素供给,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前列、作示范。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武威 通讯员:高勇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