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禾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正在用餐。
在老来福养老中心,老人们正在户外活动。
老年人口这一群体正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约1.21亿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双重背景下,如何让“银发一族”在熟悉的乡土安享晚年,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日间照料“小”阵地
就近养老“大”温暖
4月3日上午,春日的阳光暖意十足,忻州市奇村镇加禾村79岁的王翠先缓步从家里出发,3分钟后来到了家门口的日间照料中心。
记者跟着王翠先走进日间照料中心大门,图书室、棋牌室、卫生室、食堂等功能室映入眼帘。在加禾村,老人们去日间照料中心已是常态。去年10月份,该村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契机,盘活闲置资源建起这个中心,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提供就餐休闲等服务,推进“幸福养老在乡村”。
饭点到了,大烩菜、凉拌菜、面条等适合老年人食用的饭菜一一出锅。“一顿中午饭3元钱,三菜一汤加上鸡蛋和主食,一周都不重样。”王翠先接过工作人员打好的饭菜说。
3元一顿荤素搭配的午餐,成本大概在10元左右,中心如何持续运营下去?村党支部书记张顺意说:“除了财政支持,村集体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甜瓜、富硒西瓜等经济作物,提升了村集体收入,为中心运营提供了资金保障。”
“忻州市自2013年开始实施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和建设时注重与农村养老实际需求、农村卫生室建设等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配套服务,尽可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忻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解决农村高龄、空巢、留守老人生活困难问题的重要民生项目,以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的农村养老形式已在全省遍地开花。到去年年底,忻州市累计建成553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本覆盖全部千人以上行政村;榆社县目前已有129个村的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启动运行,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洗浴、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一站式养老服务;灵石县自2024年全面推进“百村万户”幸福养老工程以来,已建成运营76个“幸福小院”,为常住老年人口提供多样化养老服务……各种形式的日间照料中心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压力,实现了老年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的愿望。
敬老机构稳兜底
医养结合护安康
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是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阵地,能在满足本乡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将专业养老服务延伸至周边,惠及更多老年人。
4月9日,在阳曲县黄寨镇宋庄村的福乐居黄寨敬老院,老人们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或闭目养神,或随意闲聊。棋牌室内,几位老人围坐打牌,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敬老院里处处弥漫着平和安逸的气息。
“这是一座公建民营的敬老院,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于2019年建成运营,目前有一百多位老人入住。”该院负责人介绍,“我们与乡镇卫生院合作创设医养融合模式,为入住老人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日常疾病护理、慢性病长期跟踪管理等服务。”
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多发慢性病以及患病率高的现实情况,医养结合模式正逐步成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的关键构成。
在临猗县耽子镇,当地卫生院的医生祁鸽鹏经常带着医药箱去福寿康敬老院进行日常诊治工作。五保户王大爷今年83岁,双目失明,自理困难,听到祁大夫的声音,高兴地说:“祁大夫来了,我的心就能放平了。我这身体多亏了你们。”
祁鸽鹏与老人聊家常,为老人检查身体、仔细记录病情,叮嘱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老人的身体状况。之后,他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近年来,临猗县积极探索“医养签约”新模式,按照“就近便捷、互利互惠”的原则,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结成定点对口服务单位或医养联合体。福寿康敬老院就是其中一家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的养老机构。
据了解,目前我省农村推行“医中有养”“养中有医”等养老模式。“医中有养”是将乡村的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与乡村医疗机构毗邻建设,用乡村医疗机构直接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养中有医”则是在农村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和护理站,派驻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省民政厅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落实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养结合试点工作,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对接共享,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现实难题待破解
要素保障需加力
从我省农村养老实践来看,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探索养老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农村养老仍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急需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新需求。
相比于城市,农村老人失能程度高、照料负担重。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现,农村老人失能比例较城市高7至14个百分点,且年龄越高,差距越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基本养老服务要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要求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失能照护能力。
88岁的高平市农村老人杜中旺因脑梗后遗症失去自理能力,孩子在家照料一年,没有了收入。去年,杜中旺被送到阳曲县黄寨镇老来福养老中心,经过工作人员一年来的精心呵护,身体状况恢复了许多。
“养老院设施完善,医护人员很负责任,还经常帮我和孩子视频聊天,孩子能放心在外打工了。”杜中旺说。
“养老院特别注重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我们与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室建立合作,4位大夫每日查房,遇到危急情况还能紧急转诊。”提到农村养老问题,老来福养老中心院长毛丽康坦言,“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越专业越全面,意味着家庭所承担的成本就越高。在农村,像杜中旺这样经济困难的老人很多。推进农村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运营可持续的普惠养老服务,加强相关政策支持。”
张顺意也有同样的体会。他告诉记者:“农村老人收入较低,尤其上年纪失去劳动能力后,基本只能靠养老金、高龄补贴以及子女给的赡养费生活,他们对养老服务价格非常敏感。”
优化农村养老服务,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有专家认为,应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农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奖励性养老金和高龄养老金水平,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购买能力;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尽可能为养老产业提供土地和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同步提升医疗保险水平,将农村生活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纳入乡镇或县级特殊保障名录,予以特殊资金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和补贴标准,做好长期护理保险与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政策的衔接。
此外,专业型养老人才匮乏仍是制约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的“隐性短板”。“因缺乏懂管理、会照护的专业人员,一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基础层面,难以满足失能老人康复护理、心理疏导等个性化需求。”毛丽康说,“农村养老机构尤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接受高校系统教育,更需在长期参与养老服务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因此,应探索‘校社合作’‘定向培养’等模式,加强配套政策支持,引导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因为农村养老更加需要懂基层、能扎根、会创新的‘实战型’管理者。”
文/图山西日报记者高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