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访万里茶道系列报道②|新晋非遗传承人郑磊:用科学说话,制作一泡好的岩茶

2025年2月初,福建武夷山市公布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郑磊榜上有名。

郑磊本人的经历更像一本小说,大学毕业后放弃北京的生活和高薪工作扎根武夷山做茶;打小喝绿茶长大的他,着迷一样爱上了岩茶;学习并研究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和经验,而理工男的个性让他更喜欢用“品质化学”来研究岩茶的特性。

非遗传承指的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但技艺的发扬更需要科学创新的加持。从第五批非遗传承人名单中,你会发现,在这批非遗传承人中,年轻化(80后为主)、高学历是主要特点。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岩茶或许因为他们,未来的路更宽阔。

与茶结缘 从帝都到大山 因爱而来

郑磊1985年出生在安徽,作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作为“新武夷山人”,他却登上了榜单。郑磊说,“一切都是缘分。”2003年,郑磊考上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期间交了女朋友,恰好,女朋友来自武夷山,于是命运的此轮开始转动。

2007年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生活了两年,二人就结伴回到了武夷山。

“当初是为了爱情来到武夷山,后来因为茶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了”郑磊说,人生第一口岩茶是“岳母泡给我喝的,”我清楚的记得当时喝的这款茶是“岩上特级肉桂”,刘国英老师做的。

“我当时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款茶我喝不来,太浓了,跟我以往喝过的茶不是一个味道”,“但喝完过了一会,却感觉到茶在口腔里有了回甘,那种感觉太奇妙了,从此以后就喜欢上喝岩茶”。

先悟再做 先喝三年茶 再拜师学艺

2009年郑磊来到武夷山,而上手学做茶是2012年。

“你就在家里先把茶喝清楚,把口感培养起来,以后去外面喝茶,就能喝出个好坏了。”这是在学茶之初,郑磊的岳父教导的,虽然朴素但却有道理。岩茶的韵是用文字无法准备形容的,只有喝到嘴巴里,才能体验它的奇妙之处。

郑磊说,岳父家做茶多年,家里积攒了很多高品质的茶,那时在家随手摸一泡都是正岩茶。虽然“天下功夫出少林”但再强的功夫也要从挑水劈柴做起。郑磊在武夷山一喝就是3年,耳濡目染,在茶厂对每一片叶子“察言观色”,3年时间逐步上手。“我到武夷山后,很想知道一片普通的叶子是如何变成岩茶的。”

岩茶流传至今,历经数代人的技艺传承,非常注重实践。“幸运的是,我遇到我的师傅马梅荣老师,她师承武夷山茶界前辈姚月明老师。”郑磊说,“很荣幸成为她的弟子”。

据了解,马梅荣是国家一级评茶师、武夷岩茶资深审评专家、原武夷山市茶叶指导站审评专家。她历任武夷山市茶场审评员、质检科科长、茶叶总厂厂长,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茶叶审评专家库成员,担任历届武夷山市春茶评比、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星村茶王赛等赛事专家审评工作。

郑磊跟随马梅荣老师学习审评

师傅马梅荣是审评方面的专家,对待审批严谨且执着,“这也影响了我对一泡岩茶好坏的判断标准,”多年实践结合理论,郑磊对岩茶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传统工艺上做出来的岩茶,一定是重水求香。岩茶作为乌龙茶中的贵族,它的香气非常丰富,非常迷人,很多人被这种表面的香气所吸引了,反而在追求香气的时候,把它的汤感忽略了,这是不对的”。“我觉得好的岩茶,汤感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总结成六个字就是厚、滑、细、柔、甘、润。”

在制茶方面,郑磊也不断学习和实践。自2019年起,就亲自担任了制茶“大师傅”,厂里所有的茶都亲手制作。以自身的审评功底为指导,结合制茶实践经验,郑磊的制茶技术进步飞速,迅速得到了家人和茶友们的一致认可。但是他并没有自满,制茶季很忙,作为大师傅每天只有4—6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每天一睁眼,郑磊第一时间就要去喝昨晚刚做出的毛茶,审评品质、找优缺点,并立即形成经验,指导后续制茶。2023年,郑磊通过努力,成功入选第三届非遗传承者,拜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占仕权老师门下。进一步学习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进行细致入微的实践和规范动作的练习。

据了解,占仕权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武夷山茶叶专家人才库审评专家,师从刘宝顺,在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工作至今。师父占仕权是一位谦逊、低调、认真、严谨的人,他对武夷岩茶有极其深刻的认知,这些都在平常的制茶和审评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郑磊对岩茶的理解和追求。

茶叶观:“我爱我师” 传承需要科学与创新

据郑磊介绍,传统的武夷岩茶原本就有中轻火,为了运输和储存方便,才把很多茶叶焙成足火,并不是说只有足火的岩茶才代表传统,也不能说足火茶才是顶级山场的标配。

比如说前几年有一款很火的茶叫“大桂”,深受市场欢迎,其实从审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款有“问题”的茶,制作工艺上有缺陷,因为这款茶在制作过程中,摇青过重,才形成了这个香气和滋味特质。但这不应该成岩茶制作的一个标准,否则岩茶之路就会被带偏了。

关于茶界流传甚广鄙视链之说,郑磊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喝茶喝到顶就是岩茶,我是一个出生在绿茶产区的人,安徽是一个绿茶和红茶重要产区,但我认为不存在鄙视链,更多还是个人的习惯。我喝茶比较包容,很多茶都喝,春季会尝鲜绿茶、平时也会常喝红茶,并不是非岩茶不可”。

对于未来规划,郑磊保持了理工男一贯的理性和谨慎。对于自有品牌“笑山堂”目标是做成茶友圈里一个小而美、口碑佳的本土品牌。对于制茶技术,郑磊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目前着手在做的事是研究“茶叶品质化学”。概括的讲,影响茶叶香气的物质是什么?影响茶汤滋味的物质是什么?在做茶的过程中,茶叶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物质变化?那些因素促进了茶往哪个方向去变化?当把这些问题吃透,结合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和实际制茶实践,并用科学数据把它记录下来后,就可以为制茶工艺的精细化控制提供数据支撑,最终目的是能够标准化、智能化的制作一泡好的岩茶。

据了解,中国茶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曾主编《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密码》一书,系统解析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区、不同储藏年份武夷岩茶的香气成分、滋味成分组成差异,揭示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及“岩韵”的品质化学实质。

茶叶生物化学作为学科研究的道路还很长,“这是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实践和很长时间的积累。”希望武夷山涌现更多的“郑磊们”,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让岩茶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王薇 张兴亮)

相关文章
寻访万里茶道系列报道②|新晋非遗传承人郑磊:用科学说话,制作一泡好的岩茶
2025-04-07 15:46:00
V观话题丨金价跳水!你最近会买金饰吗?
2025-04-07 12:51:00
加沙战火重燃 以军被指“系统屠杀” 490名儿童丧生
2025-04-07 08:40:00
洪流中的丰碑——追忆吉林省临江市原副市长、公安局局长夏琨
2025-04-06 16:13:00
第一观察·瞬间|春天,种下未来
2025-04-05 17: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