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主讲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主任 海 英 □王 婷
脑卒中,中医病名为“中风”,是指颅内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的脑组织受损甚至死亡,具有高发病、高致残、高致死、高复发的“四高”特点。临床上,不少中风患者反映,得病后睡眠出现多种问题,如失眠、昼夜颠倒、嗜睡或睡眠呼吸暂停等,这在临床上被称为“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
大脑“睡眠系统”为何失灵
睡眠障碍是中风后的常见问题,包括中风后首次出现,和中风前已有的睡眠障碍在发病后持续存在、加重的情况。这些障碍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昼夜节律相关的睡眠-觉醒障碍、中枢性过度睡眠、不宁腿综合征等,表现为晚上睡不着、日间嗜睡、夜间易醒、醒后很难再睡着、呼噜声响、憋醒、夜间辗转反侧,甚至彻夜不眠等。这种睡眠障碍不仅影响患者康复质量,还可能加重脑损伤、诱发二次中风,需要引起重视。
中风后,大脑“睡眠系统”之所以会失灵,主要与以下四个机制有关。
大脑损伤。突如其来的中风可能直接损伤丘脑、脑干等管理睡眠的“司令部”,导致睡眠-觉醒周期紊乱,表现为晚上睡不着、白天困倦嗜睡。
神经递质失衡。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与睡眠密切相关,中风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分泌与传递,从而干扰睡眠。
并发症连锁反应。大多数中风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大脑不断“拉响警报”,使人无法安稳入睡。并发的肢体疼痛、夜间尿频等常见症状,也会形成“睡眠障碍-神经损伤”的恶性循环。
其他因素。某些降压药、抗凝药可能影响睡眠节律,扰乱生物钟。灯光、声音等外界因素也会干扰睡眠。
中医将病机分为三种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病名的记载,相关的只有“中风”“不寐”“多寐”等。中医认为,本虚标实为中风的发病之根,中风后睡不好与气血逆乱、营卫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阴阳平衡是维持正常睡眠的基础,而中风后阳盛不能入阴,阴虚不能纳阳,就会出现睡眠障碍。本病多由情志失常、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年迈体虚等原因引起,可归为以下病机。
气虚血瘀,脑失所养。《医林改错》有云:“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中风后,痰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上行,脑部失去濡养,致使神不守舍。
肝阳上亢,扰动心神。中风后患者精血暗耗,肝肾阴虚,会导致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常伴头晕耳鸣、舌红少苔。
心脾两虚,营卫不和。中风后,气血生化不足,阴阳失调,引发“昼不精,夜不瞑”的睡眠障碍,表现为日间乏力食欲差、夜间浅睡易醒、醒后难寐。
中西结合打造“睡眠护盾”
尽早干预睡眠障碍,可以避免该病与中风形成恶性循环。在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为患者进行全面调理,避免进展为慢性睡眠障碍。
定期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这是睡眠疾病诊断的基本技术,也是评价睡眠相关病理、生理和睡眠结构的标准方法。定期给大脑做“睡眠体检”可以尽早发现睡眠隐患。
建立稳定昼夜节律。为了建立稳定的昼夜节律,建议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进行15分钟的户外活动,让身体接受阳光的照射,这样有助于给生物钟进行“对时”,确保生理节奏与自然界的日夜更替同步。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I)。临床医生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为患者建立“卧室-睡眠”条件反射,正确认识睡眠问题,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还可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保持良好睡眠环境。改善卧室的灯光、噪声、寝具等睡眠环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例如,枕头可用荞麦皮、木棉等填充物,混合夜明砂、菊花等;床垫要软硬适中,有助于全身肌肉的放松和脊柱的稳定。
遵守“3-2-1”睡前法则。睡前3小时不运动,避免入睡时处于兴奋状态;“胃不和则卧不安”,建议睡前2小时不吃东西,排便后再上床;睡前1小时不看手机,电子设备的蓝光同样会干扰睡眠。
调理日常饮食。中风患者应当避免食用高脂、高热量、辛辣刺激的食物,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不得饮浓茶、咖啡等饮品。中医食疗同样可以起到助眠作用,患者可食用酸枣仁、百合、桂圆、莲子、大枣等药食同源之品,但应当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食用。
按摩艾灸穴位。按摩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可以调和阴阳、安神定志。艾灸足三里、涌泉穴等穴位,可以温阳益气,改善中风后昼夜节律紊乱。
其他干预。运动处方,如改良式八段锦,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代谢功能,提高免疫力;音乐疗法,如角调式音乐(《胡笳十八拍》等)可改善焦虑性失眠,羽调式音乐(《梅花三弄》等)能调理昼夜节律;中风后,患者大多肢体活动不利,甚至瘫痪在床,白天长时间卧床易导致昼夜颠倒,家属可以遵医嘱为患者在白天安排治疗,并密切关注其心理健康,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耐心倾听、鼓励、开导患者,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总之,中风后的睡眠障碍是“身-心-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中西医结合的全程管理。建议尽早关注中风患者的睡眠问题,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早期介入睡眠监测、个性化辨证施治、心理疏导等方式,重建优质睡眠。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